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一种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

发布时间:2017-10-23 04:29

  本文关键词:一种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剩余劳动力 不可观测成分 状态空间模型 测算


【摘要】:文章在梳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具有不可观测成分的状态空间模型,估算了1981—2014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及剩余比例,与其他方法的测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状态空间模型的优点,并提出通过完善变量以及考虑将非农业劳动力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引入模型来改进模型的精度。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内蒙古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不可观测成分 状态空间模型 测算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CJL145)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B027)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S0701)
【分类号】:F323.6
【正文快照】: 0引言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由过剩到短缺的转变是一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必经阶段,而这一转变的交点就是由Lewis开创、Ranis和Fei等人予以完善的“刘易斯拐点”。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2008年的22542万人增长了21.53%,其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满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困难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0年02期

2 徐琳斌;论21世纪初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陈小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思路[J];经济工作导刊;2000年23期

4 郑良友,胡金波;论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5 罗斌;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分析[J];理论前沿;2002年07期

6 王菲;浅析农业剩途劳动力转移的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余恩海,徐浩然;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内涵分析[J];经济师;2002年08期

8 魏永红;关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张凡勇;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佘国强,陈扬乐,艾建玲;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金峰;;论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与职业技术教育[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2 葛云琳;;山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解决途径[A];2005—2006山西省统计科研成果汇编[C];2006年

3 蔡江;胡浩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杜治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运伟;蒋梅鑫;;江西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钟钰;;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状况分析[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7 黄祖明;余朝晖;周年发;;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思考[A];统筹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郭玉芳;李建中;;产业集群在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分析——以苏、浙、粤三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为例[A];《资本论》与经济学的发展——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焦国栋;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N];光明日报;2004年

2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N];亚太经济时报;2001年

3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 徐平华;转移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N];人民日报;2006年

4 记者 方烨;去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增13.9%[N];经济参考报;2014年

5 农业部产业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张红宇;农民增收:多看几步棋[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6 王小平;农村信息化更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N];发展导报;2002年

7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 胡晓翔;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转移”[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刘范一邋邱力生;快乐经济学视野中的“农民”问题[N];光明日报;2007年

9 陈明;土地信用社让荒地生金[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显洲;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周丽萍;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张立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和平;农业剩余劳动力理性转移的政策困境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梁海兵;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区域结构性调整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陈伟英;对河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和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贺媛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统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郭蓓;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吸纳模式比较[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江容眉;“民工荒”与农业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良友;科技进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8 朱颖琼;城镇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D];苏州大学;2007年

9 赵燕;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方式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10 张静;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81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081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1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