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锥理论的“多规冲突”和“多规合一”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 土地规划 时空锥 规划机理 多规冲突 多规合一 出处:《中国土地科学》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研究分析"多规冲突"和"多规合一"的机理,弥补系统剖析"规划冲突"根源的空白,提出"多规合一"的建议。研究方法:借助时空锥理论,通过研究规划的机理,分析"多规冲突"的根源。研究结果:(1)规划及其认知域是时间的函数,对未来的导向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人们对规划存在认知的局限性,导致规划具有先验性和矛盾性。(2)规划存在时空纵向上的冲突、横向上的冲突和复合性的冲突。(3)土地利用规划的刚性是其本质特征。研究结论:(1)规划及其研制的机理,是人们基于当前("t"时)确定性的认知,对未来("t+1"时)不确定性发展的预期,制定从当前到未来较合理的引导人们开展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行动的计划和安排。这使规划产生了一个悖论,即用"t"时确定性的认知,先验性地规划"t+1"时不确定的未来的变化。(2)"多规冲突"的产生存在三种机理,纵向冲突是由研制规划时人们仅拥有不完全的知识而引起的;横向冲突是由各个规划主体都将自身系统的优化目标作为同一时空中制定各自规划的目标而引起的;复合冲突是由上一层级规划通过纵向传导而引起的。解决"规划冲突"并实现"多规合一"的方向是,应将社会经济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各个规划的共同目标,转变规划研制战略的指导思想。(3)平衡土地利用规划的刚性和弹性,一是应将土地利用规划研制的战略导向与现阶段及今后较长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研制战略导向由注重"面积"、"数量"约束型向注重"利用强度"和"利用方式"约束型的转变;二是增加中期(5年)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滚动调整,实现土地利用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的衔接。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multi-planning conflict" and "multi-planning in one", make up the gap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lanning conflict",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multi-planning in one". Research method: with the aid of space-time cone theory. By 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plan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ot of "multi-rule conflict".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is that the planning and its cognitive domain are functions of time, and the orientation to the future is its most important feature. The limitation of people's cognition to planning leads to the conflict of time and space in time and space. The rigidity of land use planning is 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Conclusion: 1) the mechanism of planning and its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t" time) certainty of cognition, the future ("t" time) uncertain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xpectations. To make a reasonable plan and arrangement from the present to the future to guide people to carry out the action for their ow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makes the planning produce a paradox, that is, using the "t" time certainty cognition. There are three mechanisms to produce the "multi-planning conflict" in the uncertain future change of "t _ 1" in a prior way. The longitudinal conflict is caused by the fact that people have only incomplete knowled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n. The lateral conflict is caused by each planning agent regards the optimization goal of its own system as the goal of making its own planning in the same time and space. The compound conflict is caused by the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the upper level planning. The direction of solving the "planning conflict" and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rules" 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common goal of all the plans,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should be changed to balance the rigidity and flexibility of the land use planning. First,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of land us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esent stage and in a longer period in the future, so as to speed up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of land us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y focusing on "area".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quantity" constraint type to "use intensity" and "use mode" constraint type; Second,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land use planning in the medium term (5 years), implement the rolling adjustment of land use planning, and realize the link between short term and long term land use planning.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基金】:国土资源事务费项目“土地学科进展与土地科学前沿问题研究”(TD20171602-01) 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学术质量提升项目(2015KJQK003-1)
【分类号】:F301.23
【正文快照】: 1引言中国土地科学学术界有关“多规冲突”与“多规合一”的讨论,主要始于2009年前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等规划的协调和衔接[1],继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15)》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多规冲突”与“多规合一”的讨论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广京;;时空锥理论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7年04期
2 钦国华;;近十年来国内“多规合一”问题研究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6年09期
3 张永姣;方创琳;;空间规划协调与多规合一研究:评述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6年02期
4 冯广京;;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及土地科学学科演进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6年01期
5 孟鹏;冯广京;吴大放;张冰松;;“多规冲突”根源与“多规融合”原则——基于“土地利用冲突与‘多规融合’研讨会”的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5年08期
6 谢英挺;王伟;;从“多规合一”到空间规划体系重构[J];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03期
7 沈迟;许景权;;“多规合一”的目标体系与接口设计研究——从“三标脱节”到“三标衔接”的创新探索[J];规划师;2015年02期
8 王向东;刘卫东;;中国空间规划体系:现状、问题与重构[J];经济地理;2012年05期
9 严金明;刘杰;;关于土地利用规划本质、功能和战略导向的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02期
10 冯广京;陈美景;曾爽;;2009年国内土地科学重点研究评述及2010年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勇德;;县“多规合一”与改革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江西建材;2017年22期
2 李鸿鹰;;基于“多规合一”视角分析城市规划审批改革——以厦门市为例[J];江西建材;2017年15期
3 金浩然;马萍萍;戚伟;刘盛和;;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7期
4 钦国华;;整体性治理视域下“多规合一”试点问题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07期
5 林坚;乔治洋;吴宇翔;;市县“多规合一”之“一张蓝图”探析——以山东省桓台县“多规合一”试点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06期
6 曾月娥;;主体功能区战略指引的泉州市“三区”划分[J];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16期
7 唐娟;邵俊明;江汶静;;基于SWOT的重庆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环境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11期
8 程子腾;高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土地宏观调控战略框架设计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06期
9 何源;;德国建设规划的理念、体系与编制[J];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06期
10 李文洁;陈志辉;;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多规合一”实现路径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衍毓;郭旭东;陈美景;;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框架[J];中国土地科学;2016年07期
2 张衍毓;陈美景;;国土空间系统认知与规划改革构想[J];中国土地科学;2016年02期
3 冯广京;;关于土地科学学科视角下“土地(系统)”定义的讨论[J];中国土地科学;2015年12期
4 冯广京;;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及土地科学学科演进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6年01期
5 孟鹏;冯广京;吴大放;张冰松;;“多规冲突”根源与“多规融合”原则——基于“土地利用冲突与‘多规融合’研讨会”的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5年08期
6 何子张;;“多规合一”之“一”探析——基于厦门实践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06期
7 董祚继;;“多规合一”:找准方向绘蓝图[J];国土资源;2015年06期
8 王蒙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城乡区域资源环境统筹发展——厦门市开展“多规合一”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年06期
9 谢英挺;王伟;;从“多规合一”到空间规划体系重构[J];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03期
10 王金南;蒋洪强;刘年磊;;关于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1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伟元;世纪之交的土地利用规划:回顾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01期
2 但承龙,厉伟;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初探[J];生态经济;2001年11期
3 尹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年01期
4 王万茂;规划的本质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多维思考[J];国土资源;2001年03期
5 肖北鹰;德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程序[J];世界农业;2002年07期
6 王万茂;定性 定量 定位 定序——关于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思路的新思考[J];中国土地;2002年06期
7 郑伟元,李宪文,刘康;入世:土地利用规划如何应对[J];中国土地;2002年10期
8 王万茂;规划的本质与土地利用规划多维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2年01期
9 但承龙,王群;西方国家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比较[J];中国土地科学;2002年01期
10 黄伟;现代美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国洪艳;刘耀林;;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网络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伟元;;面向21世纪的土地利用规划:改革与发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杨伟伟;;依靠土地利用规划“龙头”作用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之探析[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郑伟元;;用科学的发展观和先进的规划理念指导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四个全国“土地日”:坚持科学发展观 珍惜每一寸土地论文集[C];2004年
5 蔡云鹏;;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探讨[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史京文;;土地利用规划效益实质的探讨[A];中国土地学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7 郝晋珉;胡星池;朱道林;艾东;;从土地利用控制看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8 王万茂;严金明;;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理论问题的探讨[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9 马良平;;刍议土地利用规划[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10 陈若凝;;适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新形势 改进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A];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伟元 刘康 陈莹 蔡玉梅;典型国家土地利用规划趋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2 余宝林 周炜(作者单位:河北省国资源利用规划院);构建新的土地利用规划评审体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3 记者 崔成多吉;西藏阿里七县将告别无土地利用规划历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4 郑伟元;探讨土地利用规划[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5 师学义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的利益均衡理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6 记者 葛辉文 通讯员 钟海;我市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N];常德日报;2006年
7 朱红波 刘海容(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8 程烨 (作者为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特邀委员);土地利用规划的功能定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9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蔡玉梅;土地利用规划是城乡建设之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10 秋实;一部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并重的著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祚继;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胡静;基于利益主体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鲁成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欧海若;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宗仁;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结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6 尹奇;土地利用规划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7 余万军;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于苏俊;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技术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韩九云;常州市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但承龙;可持继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欢欢;新农村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陈景;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陈丽;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4 任周桥;土地利用规划辅助设计与修编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梅傲雪;县级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6 郁飞;内蒙古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建设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7 胡健;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模式构建及利益衡平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张雅南;榆次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9 赵弘韵;招远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10 李凯峰;基于共生理论的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489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489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