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本文选题:开封市 + 农村剩余劳动力 ; 参考:《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解决办法也需要根据时代做出调整。当前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主要是从事职业技能要求较低的劳动行业。受限于自身条件和输送通道等因素,难以流通到技术含量更高级别的工作岗位当中,对后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了阻碍。开封市目前农业生产模式较为传统,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还有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同时,“郑汴一体化”进程的的加快实施为开封市的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带动作用,让开封市出现了更多的就业空间。如何解决开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开封市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查阅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文献,在目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开封市本身的发展状况,总结整理了开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制约开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其他因素,提出了促进开封市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首先对开封市目前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做出了测算和相关调查。然后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输送通道单一、受教育程度偏低、政策执行不达预期、就业环境诚信缺失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五个方面。最后结合分析整理的洛阳和杭州两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城市的经验做法,结合开封市的实际情况,从拓宽输送渠道、增进农民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政策执行效果、加大就业环境监管力度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开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建议。
[Abstract]:The problem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solutions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times.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mainly engaged in the labor industry with low vocational skill requirement. Restricted by their own conditions and transportation channels, it is difficult to flow to the higher level of technical jobs, which hinders the subsequent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At present, Kaifeng has a more traditional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re is still more room for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hrough the change of production mode. At the same time, the accelerat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of "Zheng-Bian Integration" provides a huge driving effect for the economy of Kaifeng City, and makes more employment space appear in Kaifeng City. How to solve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Kaife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irst consulted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related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scholars'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Kaifeng City itself, summarized and sorte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Kaifeng Cit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other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Kaife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Kaifeng. First of all,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Kaifeng City has been measured and investigated. Then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cluding five aspects: single transportation channel, low level of education, poor policy implementation, lack of good faith in employment environment and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Finally, combining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the two cities of Luoyang and Hangzhou where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Kaifeng, from widening the transportation channels and enhancing the cultu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of farmer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smooth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Kaifeng from the aspects of promoting the effec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employment environment and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仲仁;;打开“城门”迎接农民进城之一 思路与对策——谈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就业[J];中国就业;2000年12期
2 何小林;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J];湖南经济;2000年06期
3 李子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哪里转移?[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4期
4 戴振韬;温州市转移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验[J];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08期
5 伍瑛;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归宿[J];农业经济;2000年02期
6 周立新,范龙昌;再议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訾强;开发农村劳务市场 让农民有序流动增收——关于北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黑河学刊;2000年03期
8 吴峰,周发明,赵明;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刘惠;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与对策[J];安徽决策咨询;2000年04期
10 晓伟;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梁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3 吴延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苌花荣;杜小军;罗亚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的分析[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杜易;;人力资本投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宏升;;发展劳务品牌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河北省为例[A];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何媛媛;郭为;;青岛市旅游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汪小勤;;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吸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10 赖小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 徐育才;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7年
2 记者 刘长魁;前甸镇五项措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N];抚顺日报;2007年
3 吕晋兴 申腊梅;古县六轮驱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临汾日报;2006年
4 任衍刚 作者为省政协委员;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N];山西政协报;2007年
5 记者 王科岩;托县1万余名农民脱离土地实现转移就业[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6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史保金;英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8年
7 吴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N];农民日报;2008年
8 李军;新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N];永州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智林;市府紧急部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玉溪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周振兴;科区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N];通辽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浚n\;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X};开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7年
2 赵如;论社会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3 廖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刘慧;对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5 邢子英;山西省吕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6 卢君;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7 徐文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殷剑辉;天津市北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9 陈学红;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10 宋书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与吸纳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13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91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