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中国农业经营方式演变的社区逻辑——基于山西省汾阳市两个农村社区的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1 18:38

  本文选题:农业经营方式 + 制度变迁 ; 参考:《中国农村观察》2017年02期


【摘要】:现有的经济学文献主要从农户个体层次的理性选择视角来解释中国农业经营方式演变,忽视了农村社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为此,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引入社区因素,构建了农业经营方式演变的社区分析框架,从农村社区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变化、社区文化、市场化程度、村庄能人效应、社区内的权力结构和社区成员的关系强度5个维度阐释了农业经营方式在社区外部因素冲击下演变的内在原因和逻辑;并进一步以山西省汾阳市两个农村社区为案例,应用上述框架分析了其农业经营方式演变的过程。研究发现,同一宏观制度背景下农业经营方式演变的多样性是由社区因素引起的,没有具有普遍性的最优模式。目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应结合农村社区的客观条件,注重农村社区内部信任机制等方面的文化建设以及村庄能人的培育,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Abstract]:The existing economic literature mainly explains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ational choice of farmers' individual level, neglecting the role of rural community factors in i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munity factors, constructs the community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 and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rural community factor endowment and its structure, community culture, and the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The five dimensions of the village capable person effect, the power structure in the commun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intensity of the community members explain the internal reasons and logic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community; Taking two rural communities in Fenyang City,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above framework. It is found that the diversity of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 under the same macro system background is caused by community factors, and there is no universal optimal mode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the current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rural communities,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l trust mechanism of rural communiti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apable people in villages, so a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人口变化、城乡人口流动和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编号:71361140370)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资助
【分类号】:F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康平;《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书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邵明伟;;中国农业经营方式:基于内涵和特征的重新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姜配民;张巍巍;;中国新农业经营方式探究[J];特区经济;2010年02期

4 祝保平;;江苏: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化[J];农村经营管理;2011年05期

5 邵明伟;;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11年05期

6 何灵;;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路径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23期

7 高煦照;;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10期

8 王征兵;发达国家的农业经营方式及转变趋势[J];世界农业;2000年06期

9 王征兵,乜国婉;农业经营方式研究动态述评[J];陕西农业科学(农村经济版);2000年04期

10 武小惠;农业经营方式与农民收入的关系[J];山西农经;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尔升;;热带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探析——以海南为例[A];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C];2010年

2 秦庆武;;适应农业经营方式变化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基于山东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A];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C];2010年

3 武文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A];2012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论文集[C];2012年

4 罗怀凤;郑循刚;;新形势下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探讨[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工作年会网络时代文献信息的传统与现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严军;发达国家如何选择农业经营方式[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4年

2 张羽荣 特约通讯员 高应清;德江积极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N];铜仁日报;2010年

3 记者 林永顺;安阳县创新农业经营方式[N];安阳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程鸿飞 彭丹梅;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质量为先[N];农民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巫瑞万;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构建新型经营体系[N];三明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N];河北日报;2013年

7 刘品一 武宁县政协主席;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建议[N];光华时报;2009年

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王征兵;发达国家农业经营方式及转变趋势[N];市场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孙悦群;大力扶持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N];黑龙江经济报;2014年

10 记者周暹通讯员鲁来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构筑现代农业经营方式[N];北京日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付飞翔;我国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及其政府作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于丽娜;河南省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陈文婷;农业经营方式:社区差异与农户选择[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红炳;新中国农业经营方式演进趋势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5 肖辉;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农业经营方式的探索及经验[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6 裴冰;黄土高原的农业经营方式变迁及其环境效应[D];南京大学;2013年

7 江涛;安县地震灾区农业经营方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8 刘永明;后大包干时代农业经营方式的理性选择[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20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920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a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