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耦合成的复杂系统。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生态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安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也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土地生态环境高质量和土地经济高效益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最终目标,也是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依据国内外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现状结合相关理论,构建了土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四个方面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子系统发展状况和土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评价结果分析,确定赋权方法,并进一步进行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和地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2002年到2011年东营市发展变化:耕地面积年均增长0.44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城市居民用用地面积和道路面积,分别由84.37、23.45和11.38平方公里增长到107.7、34.7和19.1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状况发生很大变化;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676.3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9.5%,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7342.7元和10025.4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东营市经济地位发生很大转变;2002-2011年东营市城市化水平维持在43%左右,高等在校人数达到44334人,2011年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90.6万、27.5万12.7万和46.2万人,社会教育和医疗水平上升了一个新台阶;东营市年均气温在13.4-14.3℃,降水量在500-700mm,工业中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排放得到充分的治理,达标率分别为100%、100%和93%,尤其是二氧化硫的治理,2011年去除263783吨,比上一年增长了200%,东营市的环境正不断地改善。东营市各子系统发展均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2)根据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及平均权重得到各子系统评价结果,利用二维和三维坐标系统对比分析发现,客观赋权法得到的评价值普遍偏高,主观赋权法的评价结果变化不稳定,起伏较大,最终确定主客观平均权重作为赋权法,2002-2011年得到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评价值为-0.58、0.05、-0.04、-0.33、-0.15、-0.11、0.16、0.14、0.43、0.43。(3)对东营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发现:时间尺度上,东营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过程共分为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2003年),系统评价值-0.58—0.05;衰退阶段(2003-2005年),系统评价值0.05—-0.33;缓慢增长阶段(2005-2010年)系统评价值-0.33—0.43;稳定发展阶段(2010-2011年),系统评价值维持在0.43,其可持续发展趋势程“S”型曲线变化;空间尺度上,东营市可持续发展程度由中等(2002年系统评价值-0.58)向高等(2011年系统评价值0.43)变化并逐渐呈现稳定,属于鲁东沿海土地生态经济系统高度可持续发展区,在山东省排第四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进涛;李贻学;;基于不同赋权法的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以东营市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2 李进涛;李贻学;巩玉玲;唐丽静;;基于IDRISI的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3期
3 Jintao LI;Yixue LI;Yuling GONG;Zhanyong QI;Lijing TANG;;Urban Configuration Analysis of Idle Land Market Based on Game Model[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4年09期
4 陈捷;包庆德;;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及其反思[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王涓;吴旭鸣;王爱凤;;应用皮尔逊相关系数算法查找异常电能表用户[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4年02期
6 张锐;郑华伟;刘友兆;;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物元分析评价[J];生态学报;2013年16期
7 林海明;杜子芳;;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J];统计研究;2013年08期
8 李天星;;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6期
9 郭文;孙涛;高明美;;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生态安全及其预测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10 张丁轩;付梅臣;陶金;胡利哲;杨晓丽;;基于CLUE-S模型的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敏燕;黄贤金;;2008年土地经济学研究进展综述[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及其生态学诠释[D];吉林大学;2011年
2 于琳;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孟宪振;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2 陈纯晓;哈尔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申_g;SWOT分析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定位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9年
4 王菲;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5 徐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与创新的可能途径[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罗志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
本文编号:
2301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301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