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安徽省城镇贫困人口研究:测定、现状和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0-04-03 07:13
【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不断深入,社保制度以及城乡流动制度的实施与发展,城镇贫困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农村自身推力因素和城镇所具备的拉力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再加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产生的越来越多的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刚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逐渐产生了新型城镇贫困人口,导致城镇贫困问题更加复杂,解决难度不断加大。而安徽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相较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以及湖北、湖南等中部较发达省份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因此城镇贫困问题也较为突出一些,并且由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地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城镇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相较于其他省份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本文基于安徽省实际情况,运用普遍使用的贫困线测算方法和分析城镇贫困问题常用的模型,主要立足于社会层面,对安徽省城镇贫困人口现状和变动原因进行实证分析,希望能够对安徽省城镇贫困人口有较为全面细致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城镇反贫困政策建议,为安徽省解决城镇贫困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识别贫困和测算贫困线是深入分析所有贫困问题的起点,因此,本文在介绍完研究背景以及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的基础上,首先对贫困的内涵和分类进行简单地阐述,并对城镇贫困人口的界定提出了一些看法;随后对贫困线的概念和划分、测算原则和国内外常用方法进行论述,并重点比较了马丁法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这两种方法。通过上述理论基础的铺垫,考虑到ELES模型的假设前提是基本消费需求和支出并不会受到消费者对于收入预期变化的影响,但是我们分析的问题的数据是面板数据,也就是说它们不仅存在在同一时间点上不同个体的变化,还存在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内的变化,因此我们打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面板数据模型的思想,从而创新性的提出了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ELES模型得出的贫困线计算结果进行一个整体上的时间效应的调整,最终得出可能更切合实际情况的安徽省城镇贫困线,这也是本文创新点之一。随后,基于上述贫困线的测算结果,对安徽省城镇贫困人口进行大致估计,并从规模、结构、分布和生活状况这四个方面对安徽省城镇贫困人口现状进行较为详细地分析。其中在规模估计方面,假定在对安徽省城镇贫困人口进行测定的过程中,假定安徽省城镇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符合正态分布,将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看作是对应收入组的期望收入,并基于贫困线计算结果及其对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偏倚程度,得出安徽省ELES城镇贫困发生率,并根据贫困发生率估算出各年城镇贫困人口,这也是本文另一处创新点。最后,在从经济、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安徽省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变动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主要从社会角度,利用1986-2017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以及中宏数据库等相关数据资料,运用VAR模型和VECM模型对安徽省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变动的成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导致安徽省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变动的主要社会影响因素是城镇化水平、城镇贫困保障和政府财政支出在GDP的比重。对安徽省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其中政府财政支出在GDP的比重和城镇贫困保障总体上呈现出负效应,而城镇化水平则会推动安徽省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此外,从长期来看,财政支出在GDP的比重对安徽省城镇贫困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逐渐趋于稳定,而城镇化水平和城镇贫困保障的影响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城镇贫困保障的影响上升更加明显。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三个主要社会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合理推动城镇化进程,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改善对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管理体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可持续的普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广度,加强对社会保障的立法监督,及时合理解决社保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鼓励扩展社会保障类型,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保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型新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城镇低保制度,推动城镇专项救助平稳进行,改善和发展城镇社会救助体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救助资源配置效率,培养一支专业性较强的社会救助队伍;营造良好的城镇反贫困社会环境,加大解决城镇贫困问题的财政支出。
【图文】:

营养学,食品消费,户营,收入阶层


表 3.1 我国各收入阶层食品消费量与营养学会标准对照表总平均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营标位89.35 93.33 92.22 91.09 89.63 89.3 87.13 77.58 118.58 105.22 111 116.87 121.07 126 127.76 118.79 56.69 31.65 43.78 50.37 60.03 66.19 73.44 76.65 32.83 23.68 27.68 31.56 34.17 36.77 38.17 37.54 10.4 8.01 9.75 10.38 10.89 11.07 11.62 10.48 10.58 6.22 7.96 9.22 10.62 12.32 14.32 15.53 21.67 9.08 14.21 18.36 22.74 27.12 31.08 32.38 9.61 9.29 9.61 9.81 9.96 9.9 9.19 8.54

示意图,模型,示意图,当期


面板数据图 3.3 模型构想示意图型中,人们对第 i 中产品或者劳务的花费用 Vi*i(y-∑PiQi) (6)人们的消费支出总额,也就是说 V=∑Vi;在 Pan一期和当期的消费以及当期收入等变量,以此来在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可能发生的变动,具体Vit-1+β’2iyit+uit(7)反映的是上一期的消费,yit反映的是本期的收入系起来,通过将公式(6)等号两边分别加总就得之间为加法效应的这个假设前提下,,得出的两个时间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便可以得出修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C924.24;F32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舜;;河南省城镇贫困人口就业现状调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07期

2 司孟月;;河南省城镇贫困人口的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3期

3 邱松;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现状分析[J];人口学刊;2005年01期

4 瞿群臻;关于我国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的几点思考[J];企业经济;2004年02期

5 姜靖文;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成原因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黄明德;城镇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分析[J];人口研究;1998年02期

7 慈勤英,任玮;体制障碍对城镇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制约[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张茂林,张善余;社会转型期城镇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其思考[J];人口学刊;1996年03期

9 张茂林,程玉申;社会转型时期城镇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测度[J];人口研究;1996年01期

10 张茂林,程玉申;社会转型时期城镇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测度[J];人口研究;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钒;侯远志;;陕西省城镇贫困人口监测预警系统研究[A];陕西省社会发展与民生工程建设——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专题学术活动优秀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黎姿;南昌县帮扶城镇贫困人口措施很实[N];南昌日报;2019年

2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瑞莲;从生活到就业:完善我国城镇贫困人口救助制度[N];光明日报;2013年

3 浙社;浙江省政协社法委为妥善解决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献策[N];人民政协报;2001年

4 班随叶;社保难覆盖城镇贫困人口[N];工人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金成龙;建立城镇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N];安徽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何小龙;完善城镇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N];江淮时报;2006年

7 虞烈东 本报记者 刘勇 郑颖;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N];江西日报;2018年

8 王清金 本报记者 廖伯逊;江油城镇贫困人口住房有保障[N];绵阳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耿雁冰 实习记者 刘一苇;流动人口推高:城镇贫困人口为低保人数两倍[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潘黎明;让我们共同关注弱势群体(下)[N];喀什日报(汉);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宇lo;安徽省城镇贫困人口研究:测定、现状和影响因素[D];贵州财经大学;2019年

2 栾斌;北京市城镇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3 李清波;辽宁省城镇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给付水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阿里木江.阿不来提;新疆城镇贫困和反贫困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5 马常鸣;我国政府在城镇反贫困中的职责[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怀军;转型期城镇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马浩峰;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镇贫困人口规模的短期预测与影响因素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7年

8 朴哲万;吉林省城镇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李钒;陕西省城市化进程中城镇贫困人口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10 刘苗;中国城镇贫困线测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3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13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1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