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1 19:54
   土地资源作为人们生存、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物质,其具备承载负荷大,利用强度大,土地利用结构复杂等特点,土地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城市中各项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载体。在经济利益驱动的作用下,出现了大量的资源消耗,掠夺性的资源开发,污染物的过度超量排放等等,这一切都对一个地区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环境危害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因此,土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那么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一个地区如何有效合理的利用土地并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对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研究区概况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从资源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三方面选取22个指标建立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出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利用水平值,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根据障碍度公式,分析研究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得分由2007年的51.07增加到2016年的81.83,增加了30.76,比重为60.23%,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得分大致呈上升趋势,仅在2009年出现小幅度下降,之后开始逐渐上升,直到上升至2016年的81.83,从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级来看,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级经历了两个阶段,有可持续利用起步阶段向初步可持续利用阶段过渡,其中2007-2014年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起步阶段,2015-2016年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初步阶段,可见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逐渐上升。(2)2007年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区处于土地可持续利用起步阶段,而南部、北部和西部处于非可持续利用阶段。2012年中部处于初步可持续利用等级;市区北部处于非可持续利用阶段;其他地区处于可持续利用起步阶段。2016年中部处于可持续利用等级;市区北部处于可持续利用起步阶段;其他地区处于初步可持续利用阶段。(3)地区财政收入、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较大。随着年份的推移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主要因子发生了明显改变,对其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4)本文同时分析了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提出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调整三产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协调人地矛盾,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合理调整用地结构,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土地制度,加强法律监督;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提升土地产出效益。
【学位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301.2
【部分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哈尔滨市


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2)如何提出促进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为哈尔滨市健康稳定发展提出建议1.5.2 研究难点1)建立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2)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的选择。1.5.3 技术路线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行政区划图,行政区划图,哈尔滨市


研究区概况与土地利用状况况及土地利用状况况件置 于 黑 龙 江 省 南 部 , 地 理 坐 标 位 于 东 经 125°41′30″-0″之间。东与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市接壤,西与大庆吉林省隔松花江、拉林河相望。包括九个区(道里区、松北区、呼兰区、阿城区、双城区)、两个县级市(五宾县、依兰县、延寿县、木兰县、通河县、方正县)。事处,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农业人口多,是全省主产基地。如图 3-1 所示。

哈尔滨市,可持续利用,尚志市,可持续利用评价


哈尔滨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占主要地位,尚志市森林资源较为丰富,而且人口,其资源环境协调性较高,促使其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较高的原因相似,主要是经济实力的提高,带价值 50-60 之间,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级为可持续利用评价值较低,分别为 49.83、48.14,土地可持续布情况来看,中部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级较高,处可持续利用水平处于非可持续利用阶段;其他地区阶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修峰;周丁扬;;城市近郊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年04期

2 刘东红;周文佐;何万华;田罗;;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诊断——以安徽省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8年02期

3 王莹;郭晨星;;陕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年09期

4 刘欣;李荣华;秦彦杰;武爱彬;;环首都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01期

5 彭婷;关欣;;桃源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与策略[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年03期

6 付f^然;;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综述[J];中外企业家;2017年19期

7 杜东红;苏雅;;托克托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分析及评价[J];西部资源;2016年01期

8 王冠;;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房地产;2016年24期

9 宁强;;我国枣主产区发展现状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年07期

10 陈宇;陈书荣;农丰收;;北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大众科技;201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建闽;;福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A];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张华;;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几项措施——以福建闽北经济开发区童游机械电子产业组团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薛永森;;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综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曹宗龙;陈松林;;福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员开奇;;低碳视角下的城市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员开奇;;低碳视角下的城市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马雁;;浅谈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耕地质量问题[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薛永森;张凤荣;;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体系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付红娜;;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张步雄;;浅谈莆田市新型城市化的土地可持续利用[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苑利;日企的坚守该警醒谁[N];科学时报;2011年

2 宣恩县珠山镇国土资源所 刘佰禄;小议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对策[N];恩施日报;2011年

3 龙花楼;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初探[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4 孙家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念与原则[N];学习时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朱广菁;中德合作项目推出 百余种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N];大众科技报;2007年

6 《湖州生态市建设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课题组;新型城市化的关键——土地可持续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何伟;海南耕地显倦容[N];经济日报;2013年

8 记者 张斌 通讯员 关利娜;加强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N];湖南日报;2012年

9 记者 应建勇 褚定华 通讯员 李风;加大土地执法监察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N];浙江日报;2005年

10 深圳商报评论员;实现“11个率先”须再杀出一条血路[N];深圳商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璐;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殷继勇;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李贻学;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4 龙花楼;我国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操作化途径[D];北京大学;1999年

5 牛彦军;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常胜;基于景观空间格局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7 黄鹏;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8 袁磊;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贺振伟;矿区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产业转型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周宝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慧茹;内蒙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D];内蒙古大学;2019年

2 张博;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3 韩锦辉;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胡熙明;面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湖北大学;2015年

5 李朋娟;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京津冀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8年

6 郭有红;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湖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刘柠源;武汉都市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振梅;山东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9 雷汗青;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凤珍;城市化进程中的喀什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新疆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10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10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e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