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城镇化对京津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00:37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承担着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历史使命。在京津冀城镇化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该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已接近甚至达到极限,土地资源瓶颈约束日益明显,因此,研究京津冀城镇化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系统论证城镇化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机理关系,对于提升该地区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镇空间和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城镇化为研究主线,以京津冀土地综合承载力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镇化与土地承载力之间影响与传导关系,构建了“城镇化-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不同城镇政策情景下京津冀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模拟仿真并提出对策。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于城镇化、人口、粮食、土地以及经济产出等多种要素的耦合关系,界定了“城镇化-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第二,通过设定“城镇化-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变量类型,绘制了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确定了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构建了“城镇化-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第三,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四种城镇化政策发展情景下的京津冀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并提出城镇化发展条件下提升京津冀土地承载力的政策建议。情景模拟结果显示,在2015-2030年,京津冀城镇化水平将持续跨越式发展;在土地利用、城镇化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和建设用地经济承载力方面,政府主导的政策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在土地资源粮食承载力和农用地经济承载力方面,市场主导的政策将会产生更大影响。因此,第一,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以市场主导政策为主,能有效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而在城市化水平进入到比较高的阶段时,则采取以政府主导的政策措施,以维持整个地区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平衡。第二,在耕地保有量方面,优先采取均衡发展政策模式,同时重视市场主导非均衡发展政策在提高农用地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第三,在人均建设用地提升过程中,更多采取非均衡发展政策以促进人均建设用地的增长;当人均建设用地达到一定规模,更多采用均衡发展的政策以控制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使其保持在合理水平。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299.21;F301.2
【部分图文】:

京津冀,城镇化水平


图 3-1 2000-2012 年京津冀城镇化水平3.2 人口承载力分析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地承载子系统中最为常用的承载客体,城镇化的加速带来了城市人口的集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时,单位面积建设用地人口数量就出较强的人口承载空间。从图 3-2 可以清晰地看出,京津冀单位面积建设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面上看,城市建设用地所承载的人口数量下降,表明人口承载还有较大空城镇化发展实际看,城镇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对农用地产生很大的威胁,红线不动摇的背景下,下一步需要在保障人口承载力的同时,尽快提升土,减少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现象,从质的角度提升城镇化水平。

京津冀,人口数量,单位面积,粮食


图 3-2 2000-2012 年京津冀单位面积建设用地人口数量3.3.3 粮食生产承载力分析粮食承载力是最初土地承载水平的代表,表明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和技土地粮食生产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的粮食承载加。北京市粮食产量 2012 年 113.77 万吨,是 2000 年的 78.92%,而人口.02%,粮食自给率只有 67.05%,表明在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双重压力食生产承载已不能满足区域内需求,粮食承载处于超载状态。尽管天津00 年至 2012 年间增长了 30.4%,但落后于人口总量 41.17%的增速,粮5.51%,较 2000 年的 100.6%有了很大提高,粮食供给稍有盈余。河北省量为 3246.6 万吨,较 2000 年增长 27.26%,人口增长了 9.19%,粮食供给食自给为 354.11%,粮食承载压力不大,从区域协同发展角度看,河北省承载盈余,缓解京津两地的承载压力。

面积图,京津冀,面积,建成区面积


图 3-3 2000-2012 年京津冀人均耕地面积.4 建设承载力分析资源的建设承载力很大程度上受城镇化的影响,反映了土地的建设承载地粮食生产承载和城市人口承载数量,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土地用途分配镇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不断的增加,同时耕地在逐年减少,土地供出。城市用地应当尽量立足于建设区改造挖潜。-2012 年,北京市人口总量增长了 53.02%,然而建成区面积增长了 157.;相应的河北省同阶段人口总量增长了 9.19%,建成区面积增长了 80.6面积增长比例是人口增速的 2 倍,由此可见传统的城镇扩张很大部分来地的占用,面积扩张现象突出,虽然人均城市建设承载能力尚有潜力,利于其他土地承载子系统,并且随着人口集中和城镇化的调整,建设承有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雪雁;刘霜;李巍;;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侯成成;;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2期

3 周锁铨;戴进;姚小强;;宝鸡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J];陕西气象;1991年02期

4 陈国先,徐邓耀,李明东;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计算[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5 吕宝;王成端;周亚红;;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罗雁文;魏晓;王良健;刘晋;刘代平;;湖南省各市(州)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9年02期

7 黄丽华;王亚男;韩笑;;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8 乔盛;白宏涛;张稚妍;朱坦;;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7期

9 于美玲;姜晨光;;小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09期

10 王江思;马传明;王文梅;;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巍;城镇化对京津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郭艳红;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宋先坤;康保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冲;池州市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可持续性评价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小敏;基于农业生态区域模型的黑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谢强莲;两型社会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朱颖;崇明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卢必慧;基于多指标体系的临安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罗虹;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郴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汤日红;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9 苏秀琴;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8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38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a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