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02:0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为保障农村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设置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存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山西省从2007年正式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制度逐渐完善,作用显著,不仅保障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也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对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说起步较晚,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制度有效运行。本文对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全面梳理,运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评估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行效果,旨在全面了解山西省农村低保制度运行水平,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为低保制度的完善提供建议。本文运用“覆盖率”指标、“差额补助率”指标、“财政投入率”指标分析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近十年来的数据,并构造“救助力度系数—生活救助系数”模型对山西省11个市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基于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衣食住救助系数,构造“救助力度系数—衣食住救助系数”模型,进一步评估山西省农村低保的运行效果。通过研究发现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状况良好,在保障贫困居民基本生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财政负担重、低保标准制定不合理、没有合理的动态调整机制、农村低保对象认定困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管理机制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针对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认为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建立稳定的筹集机制、合理制定农村低保标准、准确界定低保对象、转变救助理念、加强农村救助制度的关联性、完善低保管理体系,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希望可以推动农村低保制度走向成熟,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为山西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重要作用。
【学位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323.8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1.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力度系数
2.1.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救助系数
2.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贫困循环理论
2.2.3 底线公平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与内容
3.1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3.2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内容
3.2.1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原则与保障对象
3.2.2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资金来源
3.2.3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程序和资金发放
3.2.4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体系
3.2.5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3.3 小结
第4章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效果评估
4.1 指标选取和模型构建
4.1.1 指标选取
4.1.2 模型构建
4.2 运行效果评估
4.2.1 覆盖率指标评估
4.2.2 差额补助率指标评估
4.2.3 财政投入率指标评估
4.2.4 救助力度系数评估
4.2.5 生活救助系数评估
4.2.6 救助力度系数和生活救助系数模型分析
4.2.7 救助力度系数和衣食住救助系数模型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5.1 低保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财政负担重
5.2 低保标准制定不合理,缺乏动态调整机制
5.3 农村低保对象认定困难
5.4 管理机制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
5.5 小结
第6章 完善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
6.1 建立稳定的低保资金筹集机制
6.1.1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6.1.2 拓宽筹资渠道
6.2 合理制定农村低保标准
6.2.1 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
6.2.2 科学设置低保线
6.2.3 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6.3 准确界定低保对象,提高制度运行效率
6.3.1 准确识别低保对象,分类施保
6.3.2 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退出机制
6.3.3 完善收入评估机制,规范农村低保认定程序
6.4 转变救助理念,加强农村救助制度的关联性
6.4.1 转变救助理念
6.4.2 加强农村救助制度之间的关联性
6.5 完善低保管理体系,充实基层工作力量
6.5.1 完善低保管理体系
6.5.2 充实基层工作力量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8583
【学位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323.8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1.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力度系数
2.1.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救助系数
2.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贫困循环理论
2.2.3 底线公平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与内容
3.1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3.2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内容
3.2.1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原则与保障对象
3.2.2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资金来源
3.2.3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程序和资金发放
3.2.4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体系
3.2.5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3.3 小结
第4章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效果评估
4.1 指标选取和模型构建
4.1.1 指标选取
4.1.2 模型构建
4.2 运行效果评估
4.2.1 覆盖率指标评估
4.2.2 差额补助率指标评估
4.2.3 财政投入率指标评估
4.2.4 救助力度系数评估
4.2.5 生活救助系数评估
4.2.6 救助力度系数和生活救助系数模型分析
4.2.7 救助力度系数和衣食住救助系数模型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5.1 低保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财政负担重
5.2 低保标准制定不合理,缺乏动态调整机制
5.3 农村低保对象认定困难
5.4 管理机制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
5.5 小结
第6章 完善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
6.1 建立稳定的低保资金筹集机制
6.1.1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6.1.2 拓宽筹资渠道
6.2 合理制定农村低保标准
6.2.1 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
6.2.2 科学设置低保线
6.2.3 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6.3 准确界定低保对象,提高制度运行效率
6.3.1 准确识别低保对象,分类施保
6.3.2 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退出机制
6.3.3 完善收入评估机制,规范农村低保认定程序
6.4 转变救助理念,加强农村救助制度的关联性
6.4.1 转变救助理念
6.4.2 加强农村救助制度之间的关联性
6.5 完善低保管理体系,充实基层工作力量
6.5.1 完善低保管理体系
6.5.2 充实基层工作力量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敏;王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测度及经济适应性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域的宏观数据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2 丁晓攀;刘进军;;民族地区激励型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耦合探索——以甘南州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3 冀慧珍;;国外对社会救助权的理论研究及其政策发展[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年01期
4 胡思洋;;低保制度的功能定位研究[J];南都学坛;2015年01期
5 郭林;张巍;;积极救助述评:20世纪以来社会救助的理论内核与政策实践[J];学术研究;2014年04期
6 王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1期
7 徐燕;;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J];金融经济;2010年18期
8 王增文;;农村低保救助水平的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9 王增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济贫效果实证分析——基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低保状况比较的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10 左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刍议[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年12期
本文编号:2838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38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