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黄河源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20-10-13 18:59
   为防止过度放牧,遏制草地退化,我国于2011年开始在主要牧区施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因黄河源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草原保护与牧民生计改善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及全国生态安全的影响更为重大。评价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发现政策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关键举措。目前,相关研究缺乏将经济与生态结合以及基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通过减畜手段达到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的目标”政策逻辑的系统性评价。因此,本研究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基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政策逻辑,首先根据牧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政策的减畜效果;其次估算了理论补奖标准和最小养殖规模,从而厘清了减畜效果的产生原因;紧接着根据草地遥感数据从绿度变化率(GRC)、综合植被盖度(CVC)、净初级生产力(NPP)3个指标分析了政策实施前后草地生态变化情况;最后分离出了气候和政策两个因素对政策实施前后草原生态变化的贡献。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总体减畜效果有限,草畜平衡和禁牧的减畜效果存在差异。政策变量补奖金总额的估计系数为0.0034,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政策未显著降低牧户牲畜年末存栏量,其总体减畜效果有限。在草畜平衡区,其他条件不变下,补奖总金额每增加1000元,牧户的牲畜年末存栏量增加4.42%,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在禁牧区,政策虽然减少了牧户的牲畜年末存栏量,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减畜效果有限的直接原因为现有补奖标准偏低,根本原因为政策规定的生态养殖规模无法维持牧户长期生计。在禁牧区,泽库、甘德、达日、称多的现有禁牧补助标准比理论禁牧补助标准分别低38.74元/亩、22.65元/亩、55.79元/亩、8.82元/亩;最小养殖规模分别高出其生态养殖规模304.1羊单位、294.3羊单位、103羊单位、300.7羊单位。在草畜平衡区,泽库、甘德、达日、称多的现有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比理论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分别低117.15元/亩、40.33元/亩、54.54元/亩、10.97元/亩;最小养殖规模分别高出其生态养殖规模190.2羊单位、237.2羊单位、33.4羊单位、35.5羊单位。严格执行政策后,短期来看,现有补奖标准无法弥补牧户减畜的机会成本;长期来看,政策规定的生态养殖规模无法维持牧户生计。(3)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生态效应有限,未能改变黄河源区草地的净初级生产力、固碳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的总体恶化趋势,但却是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的关键措施。气候因素导致泽库、甘德、达日、称多的草地NPP比政策实施前平均分别降低了11.73%、16.11%、15.56%、19.62%;政策实施导致泽库、甘德、达日、称多的草地NPP平均分别增加了10.95%、10.98%、11.06%、16.82%。然而,政策的实施仍未能遏制住草地NPP总体降低的趋势,泽库、甘德、达日、称多草地NPP平均分别降低了0.78%、5.13%、4.5%、2.8%,这主要是由当前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大所致。另外,气候对草地NPP的影响基本一致,人类活动对草地NPP的影响差异较大,证明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是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为进一步完善黄河源区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高其实施效果,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草原生态补奖标准,弥补牧户减畜损失。因不同地区间牧户减畜的机会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在制定新的草原生态补奖标准时,应综合考虑地区草地生产力、牲畜价格、畜群结构、自然灾害、气候条件等因素。(2)加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监管。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弱监管也是制约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原因。为改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弱监管,一要制定出实质性的惩罚措施并严格执行,提高牧户的违约成本;二要提高草原监管人员的工资报酬,扩大草原监管队伍;三要创新监管手段,将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和无线监测设备等技术应用到草原监管上来。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323.212;F812.8
【部分图文】:

布图,样本,泽库,人均可支配收入


14图 2-1 研究区样本县分布图为了较好的反映黄河源区自然、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本研究在选取样本县时从草地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海拔 3 个方面分别将黄河源区内所有县分成高低两组,然后从各组中分别随机选取 2 个县作为样本县,最终选取了泽库、甘德、达日和称多共 4 个县作为样本县(图 2-1)。在草地面积上,达日和称多代表草地面积大的组,泽库和甘德代表草地面积小的组;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泽库和称多代表高收入组,甘德和达日代表低收入组;在海拔上,达日和称多代表高海拔组,泽库和甘德代表低海拔组,各县的概况如下。泽库县属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辖县,东邻甘肃省夏河县,西、南、北分别与同德县、河南县、贵南县相连,东北与同仁县接壤,县域平均海拔 3700 米以上,属青海省东南部牧区。2016 年,全县总人口 7.65 万人,城镇人口 1.09 万人,

曲线,政策实施,黄河源区,草地


注:蓝色曲线为草地 CVC 曲线,红色虚线为趋势线图 4-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前后黄河源区各样本县草地 CVC 变化特征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前后,黄河源区各样本县的草地牧草生长浓密程度总体下降趋势并未逆转,各样本县的下降趋势有所不同(图 4-1)。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前后,黄河源区各样本县的草地 CVC 均值分别为泽库 0.66,甘德 0.72,达日 0.58,称多 0.59。其中,草地 CVC 下降速度最快为称多,其次为泽库,再次为达日,最慢为甘德。

政策实施,草地,空间格局,均值


39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前(a)后(b)甘德草地 NPP 均值空间格局及其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甘德草地 NPP 平均降低了 5.17%。草原前,甘德草地 NPP 大于 300 gC/m2a 的面积占比为 0,在 a 之间的占 8.78%,在 200 ~ 250 gC/m2a 之间的占 62.93%,a 的占 28.29%,平均草地 NPP 为 209.36 gC/m2a(图 4-3a)。实施后,甘德草地 NPP 大于 300 gC/m2a 的面积占比为 0,2a 之间的占 1.89%,在 200 ~ 250 gC/m2a 之间的占 55.52a 的占 42.60 %,平均草地 NPP 为 198.53 gC/m2a(图 4-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甘德草地的净初级生产力、固碳能力和有所下降。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甘德草地 NPP 降低的面积,草地 NPP 降低的面积占比为 76.21%,稳定不变的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关区;吴晶英;;草原生态文明内涵与目标的探讨[J];理论研究;2019年02期

2 高天熙;;赤峰市草原生态发展管见[J];松州;2005年06期

3 额尔敦巴雅尔;;制度视角下加强草原生态治理体系建设[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4 程利;呼斯勒;;呼伦贝尔市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J];北方经济;2018年11期

5 马林;张扬;;中国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及对策探讨[J];财经理论研究;2017年06期

6 吴平;;让草原生态治理实现增收增绿[J];中国财政;2018年02期

7 毛建国;;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 促进畜牧生产方式转变——武定县草原生态奖补项目实施综述[J];山西农经;2018年05期

8 于波;姚蒙;;内蒙古2016年草原生态补奖效果分析及建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年08期

9 尹照涵;;传承草原生态文化 建设草原生态文明[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5期

10 英丁文毛;;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宇;文化多样性视角的草原生态意识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卢英;中国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宝音都仍;内蒙古矿产开发与草原生态服务关系实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王立平;生态伦理视域中的草原生态文明[D];吉林大学;2012年

5 路冠军;生态、权力与治理[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叶晗;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7 曹叶军;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8 巩芳;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加亭;构建数字草原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10 艾琳;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渊;黄河源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评价[D];兰州大学;2019年

2 孙彩霞;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内蒙古大学;2018年

3 董少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绩效差异实证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

4 佟洪剑;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牧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

5 李洁;苏尼特左旗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效果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

6 王莉娟;系统论视阈下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年

7 姜珊;赤峰市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8 乌吉斯古楞;牧民视角下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益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9 周智翔;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背景下阿坝州暖棚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7年

10 雷文玉;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效果实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39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39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f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