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秦巴山区农村路网通达性评价与分区优化研究——以陕西省山阳县为例
【部分图文】:
运用ArcGIS全局空间自相关工具对山阳县村域通达性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分析,得出Moran"s I指数为0.88,Z得分为23.14(>2.58),P值为0.00(<0.01),在99%置信度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山阳县村域通达性水平具有极强的空间集聚性,高通达性行政村倾向于和其他高通达性行政村集聚,低通达性行政村同样集聚分布,空间上相邻近的行政村往往互相影响,产生辐射效应。进一步运用热点工具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图5),得到局域GetisOrd G指数在-4.116—4.134之间,并将其划分为冷点区、次冷点区、偏冷点区、非敏感区、偏热点区、次热点区和热点区。冷点区有2个,分别位于山阳县中北部(城关镇、十里铺街道、高坝店镇中南部)及东北部(中村镇),包含研究区15%的行政村,空间上形成通达性低值集聚区,即抵达县域内其他单元所通过的最短路网距离小。次冷点区与偏冷点区集中分布于紧邻冷点区的东西两侧及南部漫川关镇小河口村,斑块数量明显少于冷点区,说明冷点区有一定的空间辐射作用,但带动范围小、数量少,作用效果弱。热点区有4个,主要分布于山阳县东南部(王阎镇西部、延坪镇东部)、东南边缘(夕照川镇珍珠村、晏坪河村)、中西部(板岩镇)和西南部(杨地镇),占5%,该类区域海拔高,地形复杂,经济落后,是当地贫困高发区,反应了地形及经济因素对路网通达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次热点区与偏热点区紧邻热点区周围分布,斑块数量多于次冷点区。总体来看,通达性冷、热点区域往往会对其邻近区域产生辐射影响,且热点区域的影响作用强于冷点区域。运用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工具识别出3个通达性水平异常行政村(H—L聚类),分别为张家垣村、五里桥社区和户家源镇赛鹤岭村(图6)。经分析发现,赛鹤岭村位于研究区东部最边缘,村内居民点斑块面积小、数量少,呈碎片化分布,村内道路均为稀疏分散的树枝状道路,无环状、网状道路。张家垣村和五里桥社区同处于城关镇通达性核心区,从分项评价结果来看,二者的共性在于等效道路密度值显著高于周围临近行政村,说明在区位、地形、道路肌理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村域内不同等级道路的数量配置对通达性影响较大。
山阳县(图1)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陕鄂边界、秦岭南麓,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山地占总面积的82%,平均海拔1100m,地貌类型以中山区、低山区、河川为主。县域面积3355km2,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16个镇,239个行政村(社区),截止2017年末全县总人口47.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24万人,完成生产总值144.35亿元。根据山阳县十三五规划,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304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7 km,省道115.6 km,县道336.3km,乡道587.4 km,村道1932.9 km,公路密度0.91km/km2,每万人拥有公路里程为65.32 km。山阳县北与312国道、沪陕高速、西宁铁路相邻,西与包茂高速、西康铁路相接,县域内铁路尚未建成通车,公路是最主要的对外联系渠道。203省道、福银高速自西北向东南穿境而过,主要道路在境内呈稀疏网状分布。当地地形复杂、经济落后,道路建设水平低,路网不完善,对居民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制约。
由图2b知,研究区中北部行政村内部连通性较强,该类区域地处中心城镇,经济基础好,各级道路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居民点规模较大,分布集中,主要包括刘家街村、屈家涧村、元子街社区、张家垣村、土桥村等。行政村内部连通性较差的行政村包括色河铺社区、罗川村、青龙寨村、龙潭社区、李家湾村等,主要分布在山阳县东南部及中西部,具有较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该类区域多为山阳县经济贫困高发区,受山阳县境内鹃岭、郧岭及天竺山的地貌影响,地形起伏较大,道路建设难度大,长期的交通不便致使村内常住人口较少,极易形成“空心村”恶性循环。由图2c知,城关镇及十里铺街道的行政村外部通达性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该地区包含县政府,是山阳县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县城主要道路的交汇处。行政村外部连通性在空间上以城关镇、十里铺街道为极核向外围递减,呈现出极其强的“核心—外围”分异特征,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县政府至各村的空间距离衰减所致,表明行政村之间距离、行政村至各镇政府距离对行政村外部通达性影响较小,空间异质性弱。此外,王阎镇、夕照川镇、延坪镇及杨地镇虽有县道、乡道穿行而过,但区位偏远,地形复杂,抵达县、镇政府的路网距离均较大,致使该类区域行政村外部连通性水平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球港口竞争力排行——通达性[J];水运工程;2019年03期
2 李文龙;;呼包鄂城市群26旗县区交通通达性评价研究[J];物流科技;2015年08期
3 刘承良;段德忠;余瑞林;;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通达性的空间演化[J];经济地理;2013年09期
4 周恺;;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通达性与城镇空间结构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5 李琳;辜寄蓉;文学虎;王蕾;陈阳;;不同空间尺度下交通通达性测算效果对比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17年10期
6 申怀飞;沈宁娟;林英豪;田庆久;刘琴琴;;中原经济区干线公路路网通达性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03期
7 刘承良;余瑞林;段德忠;张红;;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拓扑通达性的时空演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8 查凯丽;刘艳芳;孔雪松;田雅丝;刘耀林;;村镇路网通达性与空间出行研究——以武汉市李集镇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年12期
9 鲁渤;周祥军;宋东平;汪寿阳;;公路交通通达性与经济增长空间效应研究[J];管理评论;2019年09期
10 银超慧;刘艳芳;史滢宜;;湖北省县域道路网络综合通达性及其空间特征[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森;地铁建设对西安市交通网络通达性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2 谢宏飞;长三角交通通达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3 曹杨;西北地区城市群公路通达性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比较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年
4 李星星;中山地区乡村路网通达性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梁宇;中国大陆交通网络通达性演化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6 张天昊;基于ArcGIS的广州市综合客运网络通达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7 赵志峰;改装船舶人员通达性仿真评估初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龚珊珊;浙江省旅游交通与线路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秋芳;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立体交通通达性模型及其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周鹏;长白山地区公路交通变化与城镇网络系统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4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84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