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型现代低碳农业发展研究——以成都平原地区为例
【部分图文】:
该文的成都市农作物种植、牲畜养殖和农业用具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年鉴(2000—2016)》《成都市统计手册(2000—2006)》和《成都市统计年鉴(2007—2016)》。成都市科技发展投入数据来源于成都市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成都地区农业碳排放核算
2000—2015年成都市年牲畜碳排放量
图3 1999—2015年成都市3种碳源排放量对比在3类碳源中,化肥的碳排放量最大,其变化幅度也最大,其在1999—2015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5.632 3万t减少到了14.713 5万t,减排效果较为明显,其碳排放强度也从0.254 4t/hm2减少到0.149 5t/hm2,说明其减排的主要原因并非是种植面积的减少而是化肥施用量本身的削减。统计数据中,成都市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在1999年为100.738万hm2,在2015年则为98.388万hm2,下降并不明显,证实了推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颂心;;我国低碳农业的影响因素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20年08期
2 孙滔;;低碳农业——食品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年18期
3 王娜;;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及其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年02期
4 李涧;郑春梅;;基于协整检验的农业基础设施对低碳农业的影响研究[J];绿色科技;2014年11期
5 胡安兵;王益谦;;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四川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四川环境;2015年02期
6 刘国斌;王轩;;低碳农业发展潜力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06期
7 张燕;庞标丹;;低碳农业:SWOT分析及法律发展措施探析[J];金融与经济;2010年12期
8 吕艳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05期
9 卿中明;;低碳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4年01期
10 唐若菲;;低碳农业的国际经验研究[J];世界农业;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南正皓;陕西省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郑晶;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云;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生产效率、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师帅;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5 杨果;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视角的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6 刘金花;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低碳土地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杨彬如;多维角度的中国低碳乡村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8 拾少军;煤炭区废弃地土地再利用模式与低碳效益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黎孔清;低碳经济导向的区域土地利用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10 宋丹;长春市低碳土地利用分析与结构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好;低碳视角下的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涧;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对低碳农业的影响分析[D];北方工业大学;2015年
3 朱智超;重庆市发展低碳农业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4 吴丽娟;山东省低碳农业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顾颖敏;武汉市土地低碳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6 李炎丽;河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实现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7 周浩;低碳理念下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卢晓萍;吉林省低碳农业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刘姝媛;黑龙江省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10 徐文霞;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84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8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