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川西平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前后耕地变化及其效益评价

发布时间:2020-12-24 10:07
  为研究川西平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后耕地变化及效益评价体系,以川西平原冉义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例,在实地调研和充分收集研究区基本资料的基础上,构建川西平原土地综合整治效果评价逻辑框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测算冉义镇土地综合整治前后耕地的面积、形态、分布特征的变化,并从土地流转及生产效率、农户经营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促进城市化发展等角度探究冉义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1)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冉义镇耕地总面积增加14.60%,耕地斑块数却骤降64.21%,平均斑块面积和集中连片性均增加,正方像元指数从0.08减少到0.03,形状趋于规则;2)增加耕地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宅基地与其周围林地组成的"林盘",随着"林盘"的大量减少,林地在城乡建设用地中面积比例由51.82%下降至17.72%;3)农业机械化耕种率和土地规模经营率显著提高,能够有效避免零散耕地被边际化的现象发生;4)冉义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率以及农民收入水平,同时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当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5)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要因地制宜,应当重点考虑区域自然...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0年08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川西平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前后耕地变化及其效益评价


川西平原土地综合整治耕地变化及效果评价的逻辑关系

变化图,土地利用,变化图,总面积


利用ArcMap中的计算几何功能计算出2012年及2018年冉义镇不同用地类型的面积,其土地利用结构如表2所示: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冉义镇耕地总面积增加349.32hm2,占比从65.19%升至74.71%;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减少122.81hm2,占比从12.85%降至9.51%,用地更加节约集约;林地总面积减少182.63hm2,在整个区域内的比例下降;水域面积有所增加而其他土地面积减少。3.2 冉义镇2012—2018年耕地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空间,田坎,斑块,居民点


因为居民点、通行道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属以及田坎的影响,冉义镇土地综合整治前耕地细碎,连片性较差。在冉义镇开展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分散的居民点、道路、田坎被复垦为耕地,过去被村庄、农村道路、田坎分割破碎的农田得以重新聚拢,整治后耕地的集中连片性增加,零散农田斑块连成大斑块,破碎程度降低,如表4所示:2018年项目区耕地总面积提高了349.32hm2;耕地斑块却降至2 292个;平均地块面积也达到了1.18hm2;净增加0.81hm2。同时,通过正方像元指数计算公式可得,2012年耕地正方像元指数为0.08,2018年为0.03,耕地斑块形状更趋于规则,显著优化景观格局(图4)。图4 冉义镇2012和2018年耕地空间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用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影响的多维评价:方法与实证[J]. 曹帅,金晓斌,杨绪红,项晓敏,徐翠兰,隋雪艳,刘敏,周寅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08)
[2]不同类型农户对农地整治权属调整认知差异及其成因[J]. 汪文雄,刘志强.  资源科学. 2019(07)
[3]耕地质量与土地流转行为关系研究[J]. 张亚丽,白云丽,辛良杰.  资源科学. 2019(06)
[4]基于CW-GRAP模型的随州市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J]. 张雪松,张茂茂,王全喜,李德寿,何炬,侯瑞.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3)
[5]松嫩平原北部耕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J]. 李丹,杨光,倪春迪,李廷锋,战大庆.  环境工程. 2019(04)
[6]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基于改进AHP—模糊综合评价法[J]. 陈梅,曹中华.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9(01)
[7]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 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  地理学报. 2018(10)
[8]基于遥感和GIS的平原和山区贫困县农村耕地利用演变对比[J]. 谢臻,张凤荣,高阳,张天柱,张佰林,周建.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5)
[9]农民参与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态度与意愿研究——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J]. 路荣荣,赵微,陆昊天,罗泽,彭珏,王艳青.  中国土地科学. 2018(05)
[10]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解析[J]. 张佰林,高江波,高阳,蔡为民,张凤荣.  地理学报. 2018(03)



本文编号:2935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935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3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