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乡村振兴视角下东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7 03:53
  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以大地伦理观为基础分析了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的耦合机制,并以湖南省典型的丘陵山区县——东安县为例,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念下,构建了PSR框架下丘陵山区县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模型对二者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度分析,并运用改进的潜力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研究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潜力及其主要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期内,东安县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均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U1从0.186上升到0.788,U2从0.376上升到0.939,总体来说乡村振兴发展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结果表明东安县的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具有突变性,产业发展是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子系统,乡村发展系统的上升或后退都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在东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和发展优势,但同时给自然系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压力,在响应方面予以一定的投入,起到了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2)对2007-2016年东安县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耦合协调...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乡村振兴视角下东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技术路线图

框架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框架


乡村振兴视角下东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兴的劣势条件,若人口和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这也违背了大地伦理观中的“实现人与生态平等关基本伦理观,生态系统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进而也违背了生态文明建设两山”理论,无法实现资源环境友好和经济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在丘陵山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会带动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的发展村振兴注入基于“两山”理论的生态活力,使得丘陵山区县乡村振兴“人口””、“产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也与大地伦理观中强调的“稳定”、“美和谐”不谋而合,从而使丘陵山区县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以大地伦理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一个完整良性的逻辑框架模型。

地理位置,东安县,邵阳县,生态文明建设


4 章 东安县乡村振兴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1 研究区概况1.1 自然地理概况东安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上游,东临永州市区,南邻广西全州县,西接宁县,北至邵阳县,有“湘南门户”之称。县境地处东经 110°59′-110°34′,北纬°07′-26°52′之间。南北长 83.86 千米,东西宽 59.42 千米。2016 年国土总面积 444.10 公顷,本文所研究对象为东安县所辖全部行政区域,包括共 17 个乡镇2 个乡、13 个镇、2 个林场),342 个行政村(9 个社区、32 个居委会、301 政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农户感知的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区乡村振兴指数测度[J]. 石春娜,姚顺波,杨勇.  林业经济. 2018(11)
[2]乡村振兴的生态之维:逻辑与路径——基于浙江经验的观察与思考[J]. 陈占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3]北海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评估指标构建探析[J]. 林金兰,赖廷和,陈圆,曹庆先,何斌源.  海洋环境科学. 2018(06)
[4]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贡献[J]. 胡长生,胡宇喆.  求实. 2018(06)
[5]比较视角下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研究——基于福建、江西、贵州三个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比较[J]. 刘亦晴,张建玲.  生态经济. 2018(10)
[6]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生态承载力评价——以成渝城市群为例[J]. 肖义,黄寰,邓欣昊.  生态经济. 2018(10)
[7]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述评及今后研究方向[J]. 董向东.  甘肃农业. 2018(14)
[8]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研究:基于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观思想[J]. 陈肖飞,郭建峰,姚士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4)
[9]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刘彦随.  地理学报. 2018(04)
[10]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潜力研究——基于5大城市群的比较[J]. 宓泽锋,曾刚,周灿,朱菲菲.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3)

博士论文
[1]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岳文海.武汉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基于江西样板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发展态势研究[D]. 张振东.东华理工大学 2017
[2]“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D]. 崔花蕾.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研究[D]. 邹志平.复旦大学 2010
[4]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 崔连香.福建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22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122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3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