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方法对塌陷区土地利用模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8-31 20:39
我国煤炭开采造成地表土地、环境等资源破坏的现象十分普遍,相应地,针对采煤塌陷区土地利用的研究也是目前我国煤炭开发中的热点问题之王。塌陷区治理一般多为“先破坏后治理”的模式,由于对井下开采情况和覆岩破坏特征把握不准确,致使塌陷区土地再利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开展采煤方法对塌陷区利用模式影响的研究课题,对更好、更有效地进行土地资源再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工程意义。本论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采煤塌陷区治理状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塌陷区土地利用方法、利用现状和发展方向,在探讨采煤塌陷区土地破坏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塌陷区的利用模式,并进一步研究了土地利用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某矿2300采区的开采技术条件为例,建立了煤层全采、部分开采和充填开采三种典型的采煤方案,利用概率积分法对不同采煤方法引起的地表变形情况进行了预测,对比分析了不同采煤方法下地表变形规律,提出了不同采煤方法下地表塌陷的基本特征;在分析采煤塌陷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采煤方法影响下塌陷区土地利用的规划体系,并考虑地表塌陷区外部环境约束条件,建立了地表移动特征和土地利用对应关系,以2300采区为...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煤矿产量及增速逐年变化图
用传统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的综采工作面,当工作面煤层采向应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顶板岩层向采出空间弯曲运移,超过其强度极限时,顶板继而发生变形、破断和垮落形成“岩整体下沉,并向上传播直至地表形成下沉盆地,煤层开采如图 1-2 所示。
10图 1-3 技术路线图Figure 1-3 Research roadmap1.4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本章提出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采煤塌陷区治理状况、地表变形控制、土地资源利用研究及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矿井土地资源利用研究现状及发展。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提炼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矿老采空区上方高速公路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J]. 杨锋,郭广礼,万战胜,郭庆彪. 金属矿山. 2017(11)
[2]美国怀俄明州煤矿土地复垦监管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J]. 胡振琪,付艳华,荣颖,Anna Waitkus. 中国土地科学. 2017(06)
[3]Surface movement above old coal longwalls after mine closure[J]. André Vervoort,Pierre-Yves Declercq.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03)
[4]采煤塌陷对中国西部风沙区土壤质量的影响机制及修复措施[J]. 史沛丽,张玉秀,胡振琪,马康,于冰冰.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7(03)
[5]新建建筑荷载下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与分析[J]. 周桂林.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02)
[6]不同复垦方式对煤矿复垦区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J]. 李俊颖,李新举,赵跃伦,蔡德水,吴争力,高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7]大峪沟矿区采煤塌陷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J]. 张敬凯,母晓培,侯合明,韩春建,郑琳. 矿山测量. 2017(01)
[8]高潜水位矿区水域空间扩展特征分析:以徐州沛北矿区为例[J]. 赵艳辉,赵华. 中国矿业. 2017(02)
[9]煤矿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文化景观构建[J]. 胡天君,武素娟. 建筑知识. 2016(14)
[10]厚松散层薄基岩条带开采地表沉陷影响因素研究[J]. 张文泉,刘海林,赵凯.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6(06)
博士论文
[1]带状充填开采岩层移动机理研究[D]. 朱晓峻.中国矿业大学 2016
[2]城市GI引导下的采矿迹地生态恢复理论与规划研究[D]. 冯姗姗.中国矿业大学 2016
[3]膏体充填开采遗留条带煤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 王光伟.中国矿业大学 2014
[4]采煤驱动下平原小流域生态演变规律及评价[D]. 孟磊.中国矿业大学 2010
[5]煤矿区水土资源配置型复垦理论与方法研究[D]. 渠俊峰.中国矿业大学 2010
[6]薄煤层采煤方法优选与工作面长度优化研究[D]. 吕文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
[7]采动区建筑物地基、基础和结构协同作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 谭志祥.中国矿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济宁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苏迪.山东农业大学 2016
[2]两淮矿区开发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及综合整治对策研究[D]. 韩莎莎.安徽农业大学 2015
[3]矿业城市中城郊型矿区有机更新研究[D]. 张玮玮.中国矿业大学 2014
[4]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D]. 宋可实.重庆大学 2014
[5]矿区土地复垦模式研究[D]. 王吉祥.河南大学 2013
[6]矿区土地复垦理论及方案设计研究[D]. 孙小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7]采动变形作用下建筑物基础与地基相互力学作用[D]. 李想.河南理工大学 2011
[8]地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的规律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D]. 周敏.重庆大学 2011
[9]渭北煤矿区开采沉陷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及防治对策[D]. 冀伟珍.西安科技大学 2010
[10]煤矿塌陷区耕地生产力损害组件式GIS可视化评价系统研究与实现[D]. 袁越.青岛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75579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煤矿产量及增速逐年变化图
用传统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的综采工作面,当工作面煤层采向应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顶板岩层向采出空间弯曲运移,超过其强度极限时,顶板继而发生变形、破断和垮落形成“岩整体下沉,并向上传播直至地表形成下沉盆地,煤层开采如图 1-2 所示。
10图 1-3 技术路线图Figure 1-3 Research roadmap1.4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本章提出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采煤塌陷区治理状况、地表变形控制、土地资源利用研究及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矿井土地资源利用研究现状及发展。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提炼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矿老采空区上方高速公路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J]. 杨锋,郭广礼,万战胜,郭庆彪. 金属矿山. 2017(11)
[2]美国怀俄明州煤矿土地复垦监管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J]. 胡振琪,付艳华,荣颖,Anna Waitkus. 中国土地科学. 2017(06)
[3]Surface movement above old coal longwalls after mine closure[J]. André Vervoort,Pierre-Yves Declercq.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03)
[4]采煤塌陷对中国西部风沙区土壤质量的影响机制及修复措施[J]. 史沛丽,张玉秀,胡振琪,马康,于冰冰.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7(03)
[5]新建建筑荷载下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与分析[J]. 周桂林.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02)
[6]不同复垦方式对煤矿复垦区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J]. 李俊颖,李新举,赵跃伦,蔡德水,吴争力,高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7]大峪沟矿区采煤塌陷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J]. 张敬凯,母晓培,侯合明,韩春建,郑琳. 矿山测量. 2017(01)
[8]高潜水位矿区水域空间扩展特征分析:以徐州沛北矿区为例[J]. 赵艳辉,赵华. 中国矿业. 2017(02)
[9]煤矿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文化景观构建[J]. 胡天君,武素娟. 建筑知识. 2016(14)
[10]厚松散层薄基岩条带开采地表沉陷影响因素研究[J]. 张文泉,刘海林,赵凯.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6(06)
博士论文
[1]带状充填开采岩层移动机理研究[D]. 朱晓峻.中国矿业大学 2016
[2]城市GI引导下的采矿迹地生态恢复理论与规划研究[D]. 冯姗姗.中国矿业大学 2016
[3]膏体充填开采遗留条带煤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 王光伟.中国矿业大学 2014
[4]采煤驱动下平原小流域生态演变规律及评价[D]. 孟磊.中国矿业大学 2010
[5]煤矿区水土资源配置型复垦理论与方法研究[D]. 渠俊峰.中国矿业大学 2010
[6]薄煤层采煤方法优选与工作面长度优化研究[D]. 吕文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
[7]采动区建筑物地基、基础和结构协同作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 谭志祥.中国矿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济宁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苏迪.山东农业大学 2016
[2]两淮矿区开发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及综合整治对策研究[D]. 韩莎莎.安徽农业大学 2015
[3]矿业城市中城郊型矿区有机更新研究[D]. 张玮玮.中国矿业大学 2014
[4]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D]. 宋可实.重庆大学 2014
[5]矿区土地复垦模式研究[D]. 王吉祥.河南大学 2013
[6]矿区土地复垦理论及方案设计研究[D]. 孙小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7]采动变形作用下建筑物基础与地基相互力学作用[D]. 李想.河南理工大学 2011
[8]地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的规律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D]. 周敏.重庆大学 2011
[9]渭北煤矿区开采沉陷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及防治对策[D]. 冀伟珍.西安科技大学 2010
[10]煤矿塌陷区耕地生产力损害组件式GIS可视化评价系统研究与实现[D]. 袁越.青岛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75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375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