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新三农”视域下中国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概念认知与研究框架

发布时间:2021-10-09 01:18
  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对于深化农民主体地位、夯实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导向、破解"新三农"复杂的问题集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梳理国外可持续集约化的思想缘起,辨析可持续集约化的内涵差异,厘清"新三农"视域下中国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逻辑本源;基于要素融合—结构重整—功能优化的运行轨迹,遵循耕地利用系统过程—格局—机制—效应的逻辑进路,尝试从学理辨析、水平测度、演化机理和优化调控等方面厘清耕地利用系统基本问题域并阐释其研究主题,构建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研究框架。探索性提出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的农业生态空间—人地关系—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等科学问题,探讨因素+机理、功能+系统、过程+格局、尺度+界面的关键路径。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09)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新三农”视域下中国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概念认知与研究框架


可持续集约化测度尺度

关键词


近几十年来,理论界不断深化在环境效应、机制、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国际上萌发了有关可持续集约化的理念思潮(表1)。印度尼西亚作为可持续集约化的发祥地,早在1983年便开展协调改善水生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研究,首次引入可持续集约化概念对潮汐湿地进行环境评估[8],但该研究仅提出可持续集约化却未明晰其定义与原则。而后,相关研究基于集约化的理念基础,明确了可持续集约化的两大内涵,即农作物产量增长不影响资源复用[9]、资源复用不造成土壤退化[10,11]。Ruben等[12]则关注土壤养分的长期平衡稳定,认为可持续集约化的本质应符合农业经济学中土地与劳动力协同增长逻辑。然而,生态学学者认为可持续集约化与生态集约化意义趋同,并赋予其“以单位面积产出效率最高为目标,以维护生产系统原力为前提,通过农业资源开发的集约、高效、生态利用方式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科学定义[15]。由此可见,生态集约化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从景观尺度、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三个层次实现综合集约化;可持续集约化则强调土地产出效率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协调,以自然资本的内外互促集约提升生产效益与环境服务效能(图1)。总体来看,可持续集约化是由静态条件(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排列式投入)发展演化成为一种动态平衡的集成系统(农产品、粮食、饲料、燃料等组合式产出),在此过程中承受了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瞬间冲击和累积压力[13],强化提升了生态系统的韧性与生物多样性。依据区域资源利用的具体规模,可持续集约化旨在调节输入/输出关系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增加自然资本贡献和环境服务流[14,15],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影响农业生态系统[16,17],同时保持系统的完整性及其周边环境的长期稳定,考虑粮食系统的社会和政治层面[18],既能满足当下人类需求又能满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

内源,机体,农村,农民


以“新三农”问题的核心要素为基本依据,发起构建三者耦合交流的生态关系链,对于解读机制背后蕴含的关键信息具有深远意义。从宏观圈层分析,新农村与新农业在社会、生态和经济等层面存在价值响应,新农业与新农民在投入/产出等层面存在要素交流,而新农民与新农村在人居环境需求上目标一致;从内部耦合分析,新农村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与美好人居环境对耕地利用提出生态环境不退化的要求,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耕地利用设置了绿色、高效的资源节约条件,新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福祉保障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经营的集约化。总体而言,“新三农”背景下推动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有助于夯实农业基础、推行绿色发展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村生态宜居水平、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最终形成农业高效、农民富裕和农村美丽的新发展格局。基于地理学视角,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可被视作一项极其复杂而又敏感的土地利用优化活动和系统工程。本文在梳理可持续集约化研究脉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新三农”的现实需求,基于要素融合—结构重整—功能优化的运行轨迹,遵循耕地利用系统过程—格局—机制—效应的逻辑进路,从学理辨析、水平测度、演化机理和优化调控等方面厘清耕地利用系统基本问题域并阐释其研究主题,在“新三农”与“人口—资源—环境”耦合形成的外部框架下,初步提出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研究框架(图3)。


本文编号:3425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425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e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