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共营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12 09:51
近十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在政府扶持下,增长数量如雨后春笋,发展势态迅猛,相对于分散小农主体,以合作组织的身份进入市场更加有利。但是,随着市场和农业主体变化的不断磨合,合作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规模仍然较小,管理机制仍然比较松散,虽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但是和其他市场主体相比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小”“散”“弱”等问题,抱团组合成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合作联社是合作社的高级形态,相对于合作社来说,拥有相当规模的主体,在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的经验和生产时,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不是科研院校的纯学术,同时也不失普遍性。合作联社是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新趋势,传承了合作社的义务和职责,继续服务于农户,但是联合后的合作联社具备了更雄厚的资金、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强大的生存力。在市场的导向下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众多省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走向联合,用更大的市场主体规模去抢占农副产品市场,提升了议价能力,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成员社的交易成本,解决成员社自身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做到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有关合作社联合动因的研究
(二)有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
(三)有关农业共营制的研究
(四)有关合作组织规模经济的研究
(五)文献综合评价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基本概念
(一)合作联社的定义
(二)合作联社的特征
(三)合作联社的联合形式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共营的理论基础
(一)合作的发生论
(二)合作的制度论与组织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
(四)协同学
第三章 武陵山片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共营表现及内在机理分析
一、武陵山片区农业发展情况
(一)武陵山片区总体情况
(二)武陵山片区农业发展情况
二、武陵山片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发展情况
(一)全国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发展情况
(二)武陵山片区合作联社取样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动因
(一)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谈判地位
(二)抵御市场风险,稳定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潜在利润的驱动,获得一致性利益
(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
(五)创新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共营内在机理探究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契约的集合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的再合作
(三)组织合作制经济:农民主体地位的保障
(四)规模协同效应:经济资源的整合
(五)三螺旋理论:政、协、联的良性互动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共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本模型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来源
三、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四、共营效率回归分析
(一)提取主成分
(二)主成分回归分析
五、实证结果
(一)内生性动力因素
(二)人力资本因素
(三)物质资本因素
(四)组织资本因素
第五章 武陵山片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共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
一、法律地位模糊,合作联社地位微妙
二、成员社异质性严重,合作联社黏性不足
三、监管机制流于形式,合作联社账目混乱
四、实用人才匮乏,联合资源利用不充分
五、运行机制不规范,联合绩效难以突破
第六章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共营效率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保持联合大方向稳健发展
二、弱化成员社异质性,增强合作联社粘性
三、处理好政府、行业协会与合作联社之间的关系
四、紧跟政策风向,防止合作性质变异
五、严明联社审批纪律,正源清流合作联社
六、规范基层合作社,稳定产业链协同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农业经营体系的新创举——农业共营制[J]. 李国祥. 中国农业信息. 2016(19)
[2]农业共营制: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突破[J]. 王吉泉,白飞. 中国农业信息. 2016(16)
[3]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作用及其内部利益联结机制研究——以崇州“农业共营制”为例[J]. 申云,贾晋. 上海经济研究. 2016(08)
[4]短期效应、生存压力与农业共营制的长效兼顾[J]. 尚旭东,韩洁. 改革. 2016(08)
[5]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发展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 柏振忠,彭丽,王红玲. 武汉金融. 2016(04)
[6]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模式及思考[J]. 王海龙,吴怀琴. 经济纵横. 2015(11)
[7]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与启示[J]. 罗必良. 社会科学家. 2015(05)
[8]“农业共营制”:理论逻辑、实践价值与拓展空间——基于崇州实践的思考[J]. 谢琳,钟文晶,罗必良. 农村经济. 2014(11)
[9]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运行机制与实践效果——以武汉市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例[J]. 牛立腾,周振. 人民论坛. 2014(17)
[10]实证分析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成立动因、发展类型及问题[J]. 刘同山,周振,孔祥智. 农村经济. 2014(04)
本文编号:3729763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有关合作社联合动因的研究
(二)有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
(三)有关农业共营制的研究
(四)有关合作组织规模经济的研究
(五)文献综合评价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基本概念
(一)合作联社的定义
(二)合作联社的特征
(三)合作联社的联合形式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共营的理论基础
(一)合作的发生论
(二)合作的制度论与组织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
(四)协同学
第三章 武陵山片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共营表现及内在机理分析
一、武陵山片区农业发展情况
(一)武陵山片区总体情况
(二)武陵山片区农业发展情况
二、武陵山片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发展情况
(一)全国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发展情况
(二)武陵山片区合作联社取样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动因
(一)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谈判地位
(二)抵御市场风险,稳定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潜在利润的驱动,获得一致性利益
(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
(五)创新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共营内在机理探究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契约的集合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的再合作
(三)组织合作制经济:农民主体地位的保障
(四)规模协同效应:经济资源的整合
(五)三螺旋理论:政、协、联的良性互动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共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本模型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来源
三、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四、共营效率回归分析
(一)提取主成分
(二)主成分回归分析
五、实证结果
(一)内生性动力因素
(二)人力资本因素
(三)物质资本因素
(四)组织资本因素
第五章 武陵山片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共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
一、法律地位模糊,合作联社地位微妙
二、成员社异质性严重,合作联社黏性不足
三、监管机制流于形式,合作联社账目混乱
四、实用人才匮乏,联合资源利用不充分
五、运行机制不规范,联合绩效难以突破
第六章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共营效率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保持联合大方向稳健发展
二、弱化成员社异质性,增强合作联社粘性
三、处理好政府、行业协会与合作联社之间的关系
四、紧跟政策风向,防止合作性质变异
五、严明联社审批纪律,正源清流合作联社
六、规范基层合作社,稳定产业链协同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农业经营体系的新创举——农业共营制[J]. 李国祥. 中国农业信息. 2016(19)
[2]农业共营制: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突破[J]. 王吉泉,白飞. 中国农业信息. 2016(16)
[3]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作用及其内部利益联结机制研究——以崇州“农业共营制”为例[J]. 申云,贾晋. 上海经济研究. 2016(08)
[4]短期效应、生存压力与农业共营制的长效兼顾[J]. 尚旭东,韩洁. 改革. 2016(08)
[5]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发展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 柏振忠,彭丽,王红玲. 武汉金融. 2016(04)
[6]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模式及思考[J]. 王海龙,吴怀琴. 经济纵横. 2015(11)
[7]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与启示[J]. 罗必良. 社会科学家. 2015(05)
[8]“农业共营制”:理论逻辑、实践价值与拓展空间——基于崇州实践的思考[J]. 谢琳,钟文晶,罗必良. 农村经济. 2014(11)
[9]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运行机制与实践效果——以武汉市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例[J]. 牛立腾,周振. 人民论坛. 2014(17)
[10]实证分析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成立动因、发展类型及问题[J]. 刘同山,周振,孔祥智. 农村经济. 2014(04)
本文编号:3729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72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