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白洋淀地区苇席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12 17:11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的淀泊之一,素有“华北明珠”之称,凭借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当地发展带来较大经济效益。芦苇是近代白洋淀地区的经济作物,白洋淀是近代华北地区较大的芦苇种植区域,以芦苇为原料编制而成的苇席也成为该地的特产,行销华北及东北地区。所以,以芦苇为切入点对其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探析,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家庭手工业作为手工业的一个分支,在我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苇席业作为家庭手工业的组成部分,尚未引起重视,需把苇席业纳入我国传统手工业研究的体系内,为研究手工业提供新的助力。由于白洋淀地区地势低洼,无法进行粮食种植,农业生产困难。因此,苇席业成为淀区人民维持生活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苇席业的发展从芦苇种植到苇席生产以及运输销售,虽然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产业链,但期间也经历了兴衰起伏,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市场需求、政府支持以及行会组织的推动,为苇席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社会环境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席民生活困苦编席收益少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纵观近代白洋淀地区苇席业的发展状况,具有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断层、生产规模小的特点,仅仅依...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处
(四)研究地域及相关概念界定
(五)文章框架结构
一 近代白洋淀地区芦苇种植
(一)白洋淀地区自然禀赋
(二)白洋淀地区芦苇种植及种类
(三)白洋淀地区芦苇经济效益
(四)白洋淀地区苇田管理
二 近代白洋淀地区苇席业发展
(一)苇席业发展历史沿革
(二)苇席生产编织
(三)苇席种类与用途
(四)苇席运输销售
三 近代白洋淀地区苇席业发展变迁的原因分析及社会影响
(一)苇席业发展推动因素
(二)苇席业发展制约因素
(三)苇席业发展对社会生活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俗纸扎及其文化价值[J]. 路春娇.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2]人类活动对白洋淀干旱的影响[J]. 王青,严登华,秦天玲,袁勇. 湿地科学. 2013(04)
[3]白洋淀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J]. 刘丰,刘静玲,张婷,陈秋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10)
[4]气候变化对白洋淀湿地的影响[J]. 刘春兰,谢高地,肖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02)
[5]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J]. 王庆成. 近代史研究. 2004(04)
[6]白洋淀芦苇湿地退化及其保护研究[J]. 李建国,李贵宝,崔慧敏,王殿武.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4(03)
[7]“演变阶段”与“成因”不能混为一谈──也谈白洋淀的成因[J]. 吴忱,许清海. 湖泊科学. 1998(03)
[8]白洋淀形成原因的探讨[J]. 何乃华,朱宣清.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4(01)
[9]白洋淀周围聚落发展及其定名的历史地理环境[J]. 孙冬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03)
[10]白洋淀的兴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 朱宣清,施德荣,何乃华,许清海,王兴放.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1986(02)
博士论文
[1]直隶商会与乡村社会经济(1903-1937)[D]. 张学军.河北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白洋淀地区的水环境与乡村社会研究(1840-1937)[D]. 王永源.河北大学 2018
[2]近代白洋淀特色经济述论[D]. 舒伟.河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730187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处
(四)研究地域及相关概念界定
(五)文章框架结构
一 近代白洋淀地区芦苇种植
(一)白洋淀地区自然禀赋
(二)白洋淀地区芦苇种植及种类
(三)白洋淀地区芦苇经济效益
(四)白洋淀地区苇田管理
二 近代白洋淀地区苇席业发展
(一)苇席业发展历史沿革
(二)苇席生产编织
(三)苇席种类与用途
(四)苇席运输销售
三 近代白洋淀地区苇席业发展变迁的原因分析及社会影响
(一)苇席业发展推动因素
(二)苇席业发展制约因素
(三)苇席业发展对社会生活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俗纸扎及其文化价值[J]. 路春娇.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2]人类活动对白洋淀干旱的影响[J]. 王青,严登华,秦天玲,袁勇. 湿地科学. 2013(04)
[3]白洋淀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J]. 刘丰,刘静玲,张婷,陈秋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10)
[4]气候变化对白洋淀湿地的影响[J]. 刘春兰,谢高地,肖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02)
[5]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J]. 王庆成. 近代史研究. 2004(04)
[6]白洋淀芦苇湿地退化及其保护研究[J]. 李建国,李贵宝,崔慧敏,王殿武.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4(03)
[7]“演变阶段”与“成因”不能混为一谈──也谈白洋淀的成因[J]. 吴忱,许清海. 湖泊科学. 1998(03)
[8]白洋淀形成原因的探讨[J]. 何乃华,朱宣清.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4(01)
[9]白洋淀周围聚落发展及其定名的历史地理环境[J]. 孙冬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03)
[10]白洋淀的兴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 朱宣清,施德荣,何乃华,许清海,王兴放.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1986(02)
博士论文
[1]直隶商会与乡村社会经济(1903-1937)[D]. 张学军.河北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白洋淀地区的水环境与乡村社会研究(1840-1937)[D]. 王永源.河北大学 2018
[2]近代白洋淀特色经济述论[D]. 舒伟.河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730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730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