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甘肃省秦巴山区农户生计模式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9 11:25
  生计模式是指个人或家庭根据自身拥有的生计资本来选择适宜的生产、经营和谋生活动以实现生计目标的过程,是人们相对稳定的维持生活的策略或办法,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同一区域内,由于农户的生计资本现状不同,所以生计模式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差异。甘肃省秦巴山区地理位置偏僻,耕地资源稀缺,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民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要生计模式,生计资本匮乏,生计来源单一。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灾后重建打破了农民赖以维系的传统生计模式,兼之这一时期甘肃省秦巴山区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生计资本的来源渠道增加,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传统生计模式已无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或者自主经营来拓宽生计渠道,以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以甘肃省秦巴山区的康县、文县和西和县为例,以可持续性生计理论和生计策略变迁理论为基础,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深入分析了农户现有的生计资本现状和生计模式变迁的历史进程。研究发现:虽然甘肃省秦巴山区的农户生活水平与生计现状与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以...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性生计理论
        (二)生计策略理论
        (三)生计策略变迁理论
        (四)家庭经济学理论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实证研究
    六、研究区域概况
    七、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甘肃省秦巴山区农户生计模式变迁过程
    一、改革开放前农户生计模式
    二、改革开放后到汶川地震之间农户的生计模式
        (一)20世纪80年代农户的生计模式
        (二)20世纪90年代到汶川地震前农户的生计模式
    三、汶川地震后农户生计模式
    四、汶川地震后农户生计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农业经营种类的多样化
        (二)劳务输出比重越来越大
        (三)乡村旅游业逐步兴起
第三章 甘肃省秦巴山区农户生计模式变迁的原因
    一、经济结构与经济制度发生变化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农民自身寻求发展的愿望
        (一)自身的强烈愿望导致农户外出经营
        (二)新产业新业态吸引了农村青年劳动力
    四、先进文化的传播
第四章 甘肃省秦巴山区农户生计现状
    一、劳动力素质低
    二、自然资源匮乏
    三、物质资本薄弱
    四、现金收入不足
    五、社交网络单一
第五章 生计模式变迁给农户带来的影响
    一、生计模式变迁方便了农户的生活
        (一)交通工具的变迁
        (二)休闲娱乐方式的改变
        (三)居住环境的改变
    二、生计模式变迁改变了农户的传统观念
        (一)消费意识的改变
        (二)环境保护意识的产生
    三、生计模式变迁改变了传统农村社会结构
第六章 优化甘肃省秦巴山区农户生计模式的措施
    一、建立以提高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生计发展模式
        (一)对农户分层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二)将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鼓励农户自主创业
    二、顺应发展趋势,完善劳务输出机制
        (一)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二)由临时性务工向稳定就业转变
        (三)由只重视外出务工者向兼顾留守人员转变
        (四)由大规模组织对外输出向鼓励回乡创业转变
        (五)由只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务转变
    三、构建农户多元化生计模式
        (一)“半粮半经”的生计模式
        (二)“半农半副”的生计模式
        (三)“半农半商”的生计模式
        (四)“外出务工”的生计模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本文编号:3746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746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d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