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乡村文化扶贫中农民主体性及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22 23:23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向往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我国在减贫实践过程中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文化是影响贫困最为深层次的因素,文化扶贫是消除贫困最为根本的策略,其以注重“人”的自我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发挥“人”的主体性,从而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乡村是我国文化扶贫的重点区域,农民是乡村治理和发展的主体,更是乡村文化扶贫的主体力量和最终受益者。在乡村文化扶贫中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农民主体性,为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保障。然而在实际的文化扶贫过程中,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乡村文化扶贫中农民主体性的实现需要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和文化思想是我国乡村文化扶贫中农民主体性实现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从实践出发,站在唯物史观立场上注重发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到文化扶贫过程中应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发挥农民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和文化思想之间内在逻辑关联为乡村文化扶贫中农民主体性发挥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表明人作为主体在文化发展过...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
        1.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理论综述
        2.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理论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1.核心概念界定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一)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渊源
        1.古希腊时期人的主体性思想
        2.近代早期哲学中人的主体性思想
        3.德国古典哲学中人的主体性思想
    (二)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内容与特征
        1.人的主体性思想的主要内容
        2.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基本特征
    (三)人的主体性思想的中国化历程
        1.中共十八大以前历代领导人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相关论述
        2.习近平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理论阐述
    (四)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思想与文化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2.人的主体性与文化的关系
        3.人的主体性实现与文化的关系
二、乡村文化扶贫中农民主体性的成长进路
    (一)文化扶贫:起步探索阶段(1978—1993 年)
        1.文化扶贫工作显露头角
        2.文化扶贫中农民主体性凸显的萌芽期
    (二)文化扶贫:持续提升阶段(1994—2013 年)
        1.文化扶贫工作初见成效
        2.文化扶贫中农民主体性凸显的发展期
    (三)文化扶贫:全面推进阶段(2014—至今)
        1.文化扶贫工作举足轻重
        2.文化扶贫中农民主体性凸显的成熟期
三、乡村文化扶贫中农民主体性建设的困境分析
    (一)政府维度:扶“制”条件匮乏,亟待健全完善
        1.现行乡村文化体制的弊端,乡村文化建设思路不当
        2.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出现偏差,需求表达机制不畅
        3.乡村文化绩效考核的偏离化,投入与产出缺乏严格监督机制
    (二)社会维度:扶贫力量支撑不足,亟需加强协同
        1.乡村文化人才流失严重,基层人才供给匮乏
        2.农民文化组织建设乏力,社会力量介入不够
        3.城乡二元文化结构冲突,社会认识欠缺
    (三)农民维度:自身局限性因素进一步制约主体性发挥
        1.农民主体意识缺失
        2.传统小农意识桎梏
        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四、乡村文化扶贫中农民主体性实现的路径思考
    (一)坚持农民主体性培育的理念导向
        1.尊重农民在乡村文化扶贫中的主体地位
        2.增强农民在乡村文化扶贫中的主体意识
        3.激发农民乡村文化自信
    (二)营造农民主体性发挥的成长环境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2.健全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3.构筑多元力量协同参与的服务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980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980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0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