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程度分析
本文关键词: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程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发展经济体在便利化水平上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并积蓄着很大的贸易潜力,因此关于发展中国家便利化水平的研究越来越多。作为以发展中国家占主导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其发展历程已逾十年,至今步入正式运行阶段。在这期间,关于便利化水平的影响方向及大小的研究不可或缺,贸易便利化的经济效益在逻辑上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体现,通过计量方法明确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部分文献旨在测度贸易便利化水平,也有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贸易便利化的影响作用做了定量分析。本文结合前人的经验,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影响程度的变化。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时间跨度延长,使得以该自贸区正式建立为分水岭在更长的时间区间内研究贸易便利化的影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主要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贸易便利化的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与概括,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对各指标的理论来源做出阐释,为测评体系的构建寻找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估计了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程度的变化。本文首先介绍了全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贸易便利化相关理论与国内外文献做简要的回顾,阐明本文的研究定位及框架。随后,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贸易便利化水平测度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总结定量分析的结论和对进一步提升便利化水平提出相关对策建议。贸易便利化逐渐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这方面的文献也比较丰富,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以往贸易便利化的实证研究更侧重于体现便利化水平在贸易中的静态作用,很少关注到便利化水平的动态影响作用。本文旨在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体,研究便利化水平对于农产品贸易影响力的变化。首先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标测评体系进行贸易便利化水平测度,对比分析中国东盟国家的测评结果。在贸易便利化测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引力模型,用2002-2014年相关数据逐步回归,得出在所有变量中,贸易便利化指数TFI的系数值最大,对农产品双边贸易额的影响效果最大而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2009年前后便利化对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正向影响能力有所增强。最后,针对前文的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贸易便利化的影响。
【关键词】:贸易便利化 中国-东盟自贸区 农产品 影响程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13.7;F746
【目录】: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第1章 引言14-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6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16-19
- 1.2.1 贸易便利化的概念界定16-17
- 1.2.2 研究思路17-18
- 1.2.3 文章主要内容18-19
- 1.2.4 研究方法19
- 1.3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19-21
- 1.3.1 创新点19-20
- 1.3.2 不足之处20-21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21-29
- 2.1 贸易便利化问题的基本理论21-23
- 2.1.1 交易成本理论21
- 2.1.2 关税同盟理论21-22
- 2.1.3 自由贸易区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22
- 2.1.4 共同市场与大市场理论22-23
- 2.2 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测度问题23-24
- 2.2.1 贸易便利化体系的构建23-24
- 2.2.2 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比较分析24
- 2.3 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24-27
- 2.3.1 研究内容的特征分析24-25
- 2.3.2 实证研究方法具有集中性25-26
- 2.3.3 研究结论的普遍性26
- 2.3.4 贸易便利化对农产品的影响26-27
- 2.4 贸易便利化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27
- 2.5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对策建议问题27
- 2.6 小结27-29
- 第3章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29-34
- 3.1 农产品贸易量持续快速增长29-30
- 3.2 分类农产品贸易量具有明显特征30-34
- 第4章 贸易便利化水平测评与对比分析34-47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34-38
- 4.1.1 一般性指标的引入34-36
- 4.1.2 指标体系的适应性调整36-38
- 4.2 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38-40
- 4.2.1 数据来源38
- 4.2.2 数据处理38-39
- 4.2.3 测算结果39-40
- 4.3 中国-东盟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比分析40-47
- 4.3.1 整体水平分析40-42
- 4.3.2 单一指标分析42-47
- 第5章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47-58
- 5.1 贸易引力模型47-56
- 5.1.1 基础模型的设定47-48
- 5.1.2 引入扩展变量48-50
- 5.1.3 数据来源与处理50-51
- 5.1.4 实证过程51-56
- 5.2 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影响程度变化可能性原因解读56-58
- 5.2.1 微观原因56
- 5.2.2 宏观原因56-58
- 第6章 对策思考与结语58-63
- 6.1 对策思考58-61
- 6.1.1 重视关键性指标的作用58-59
- 6.1.2 保持便利化各方面平稳增长59-60
- 6.1.3 继续降低农业政策成本以推进农产品贸易的增长60
- 6.1.4 利用东盟便利化提升来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60-61
- 6.1.5 加强国际谈判与合作61
- 6.2 总结61-63
- 参考文献63-65
- 致谢65-6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协威;贸易便利化:高、宽、全唱主角[J];WTO经济导刊;2005年09期
2 于丽洁;贸易便利化的利益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朱国正;;试论中国海关在贸易便利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4 梁德顺;;贸易便利化与中国[J];金融经济;2006年16期
5 万宁;;贸易便利化利益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经济;2007年09期
6 张鲁青;;我国的贸易便利化建设[J];生产力研究;2009年07期
7 张鲁青;;贸易便利化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沈铭辉;;东亚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及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07期
9 匡增杰;凌定成;;我国海关实施贸易便利化的困难及对策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9年09期
10 万宁;;贸易便利化收益分析及我国的策略选择[J];中国商贸;2009年1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骏腾;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贸易便利化[N];珠海特区报;2006年
2 记者 路虹;亚太共商贸易便利化[N];国际商报;2009年
3 记者 李志石;上海首推贸易便利化工作规程[N];国际商报;2009年
4 特约记者 袁荃荃;呼唤贸易便利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5 记者 闫雪静 通讯员 华锴;第十三届世界贸易网点联盟年会暨第二届世界贸易便利化论坛开幕[N];北京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邢梦宇;贸易便利化为企业快速通关插上“翅膀”[N];中国贸易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戴群艳 通讯员 郑宏华;加快贸易便利化发展[N];中国国门时报;2013年
8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马宇;贸易便利化是提升外贸水平的关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9 本报记者 荣郁 见习记者 王霁平;全球市场共唤贸易便利化[N];国际商报;2013年
10 步欣;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N];国际商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衷颖;区域经济组织的贸易便利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晨;全球贸易便利化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政策建议[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张瑜;提升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3 黄艳;我国在贸易便利化领域的进展及对策建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张庆庆;贸易便利化:进程、效果与中国的策略选择[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5 周茜;贸易便利化测评体系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倪冬生;通向贸易便利化之路[D];复旦大学;2011年
7 林利;海关推进贸易便利化面临的问题和对策[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王涛;日本贸易便利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9 王少辉;中国贸易便利化与通关管理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10 宋学潮;贸易便利化下货物通关的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程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8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98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