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云南省莽人技贫困境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11:19

  本文关键词:云南省莽人技贫困境与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莽人是一个居住在我国云南省金平县金水河乡中越边境的特殊族群,2009年归为布朗族,至今不到900人,分布在龙凤村、平和村和牛场坪村三个村民小组。解放前莽人过着游耕游居的原始社会生活,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合村定居,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农业生产水平低,文化素质落后,生活十分贫困。2008年国家专项拨款7758万元实施莽人综合扶贫工程,为莽人修路、建盖房屋和水池等基础设施,并开垦土地和梯田,莽人生活自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莽人综合扶贫工程结束后,政府对莽人的关注日渐减少,而莽人由于贫困程度深以及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等原因,陷入发展停滞与返贫状态。本文基于实地调查,通过对莽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生活与精神状况进行描述,分析莽人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完善莽人扶贫的对策建议。莽人扶贫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有:首先是生存环境的先天不足,表现为居住环境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高寒山区难以发展种植产业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其次是莽人自身存在的问题给扶贫带来的困难,主要有莽人发展动力缺失、厌学辍学严重、早婚早育普遍;最后是莽人扶贫工作存在的不足对莽人后续扶贫造成的不良影响。政府对莽人的扶持工作抱有良好的初衷,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莽人扶贫不是止步于温饱问题的解决,更不是简单的“没有就给”,政府不可能永远对莽人给予经济扶持,莽人也不能生存在“等靠要”的期盼之中。目前莽人扶贫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该如何解决,如何使莽人早日脱贫致富,笔者认为政府在继续加大扶贫资金力度的基础上,应有以下三个转变:首先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致力于培养莽人自主发展能力,进而开发莽人特色产业,并赋莽人传统文化于扶贫之中;其次由单一主体扶贫向多元主体扶贫转变,培养莽人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引导莽人参与扶贫,使其主动性得以充分激发,同时引入NGO参与扶贫,解决政府扶贫“唱独角戏”所带来的弊端,从而弥补政府扶贫工作的不足;最后由粗放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派遣驻村干部实施精准扶贫,形成良好的扶贫工作对接点,并对扶贫项目进行有效的后续监督管理。通过三个转变,从深层次上解决莽人扶贫困境,实现莽人脱贫致富。
【关键词】:云南省 莽人 扶贫 贫困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3
  • 绪论13-21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13-15
  • (一) 选题背景13-14
  • (二) 选题意义14-15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15-19
  • (一)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5-18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8-19
  •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19-21
  • (一) 主要内容19
  • (二) 主要研究方法19-21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21-28
  • 第一节 核心概念21-25
  • 一、贫困21-23
  • 二、扶贫23-25
  • 第二节 相关理论25-28
  • 一、阿马蒂亚·森贫困理论25-26
  • 二、贫困文化理论26
  • 三、人力资本理论26-27
  • 四、多元治理理论27-28
  • 第二章 云南省莽人扶贫的发展历程及其生活现状28-36
  • 第一节 云南省莽人扶贫的发展历程28-32
  • 一、政府帮扶阶段(解放初期至2007年)28-29
  • 二、莽人综合扶贫工程实施阶段(2008年至2010年)29-31
  • 三、后续扶贫阶段(2011年至今)31-32
  • 第二节 扶贫工程实施后莽人的生活现状32-36
  • 一、经济收入明显提高32
  • 二、居住条件显著改善32-33
  • 三、交通条件由阻到通33-34
  • 四、教育与医疗条件显著提升34-36
  • 第三章 云南省莽人扶贫面临的困境36-48
  • 第一节 莽人生存环境恶劣36-38
  • 一、边境偏远且交通不便36-37
  • 二、海拔高农作物生长缓慢37
  • 三、生态环境恶化37-38
  • 第二节 莽人自身存在的问题38-44
  • 一、发展动力缺失38-41
  • 二、辍学厌学严重41-43
  • 三、早婚早育普遍43-44
  • 第三节 莽人扶贫工作存在的不足44-48
  • 一、扶贫理念欠缺科学性45
  • 二、扶贫项目监管不力45-46
  • 三、扶贫欠缺持续性46-48
  • 第四章 完善云南省莽人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48-59
  • 第一节 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48-54
  • 一、培养莽人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49-52
  • 二、因地制宜探索莽人产业扶贫52-54
  • 第二节 由单一主体扶贫向多元主体扶贫转变54-56
  • 一、引导莽人加入参与式扶贫55
  • 二、引入非政府组织(NGO)参与扶贫55-56
  • 第三节 由粗放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56-59
  • 一、派遣驻村干部实施精准扶贫56-57
  • 二、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后续监督管理57-59
  • 结论与不足59-61
  • 参考文献61-66
  • 后记(致谢)66-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官禄;莽人风情见闻[J];今日民族;2005年01期

2 方明;;从民生视角评估莽人扶贫工程的绩效[J];农业考古;2012年03期

3 杨六金;;莽人图腾姓氏述略[J];民族大家庭;1997年05期

4 戴永亮;我们时代的边寨[J];世界博览;2005年06期

5 方明;;人口较少民族的扶贫与发展——以布朗族(莽人)为个案[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02期

6 李大海;;跨越之路——红河州特困民族布朗族莽人发展纪实[J];今日民族;2012年04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建光;;中越跨国民族的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以莽人和苦聪人为例[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丽娟;我州对金平莽人归族问题进行评审[N];红河日报;2008年

2 李忠有;我州切实解决莽人 “上学难”问题[N];红河日报;2008年

3 通讯员 熊国翔;金平切实抓好莽人地区党建工作[N];红河日报;2008年

4 记者 汪继武;莽人“搬”出好日子[N];云南日报;2009年

5 记者 陈俊 通讯员 李国万 李启科;大山的希望[N];红河日报;2010年

6 记者 汪金福 黄小希 伍晓阳;初探莽人山寨[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7 本报记者 汪继武;莽人的今天与明天[N];云南日报;2011年

8 胡兴亮;金平及时研究部署扶持莽人发展各项工作[N];红河日报;2008年

9 白季;国务院联合调研组到我州就莽人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调研[N];红河日报;2008年

10 曹绍清;金平扶持莽人发展工作扎实推进[N];红河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陶安丽;游耕、水稻与甘蔗:中越边境莽人村的生计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张庆;云南省莽人技贫困境与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3 郎启训;莽人民间乐舞的现状调查及保护性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杨元广;莽人识别归并为布朗族后政府扶贫开发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5 鲁绍凯;改革开放后云南莽人的生存发展状况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6 谭安;红河州布朗族分支(莽人)直过区村寨政治的变迁[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云南省莽人技贫困境与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8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428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3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