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农旅融合演进研究
本文关键词:苏州市农旅融合演进研究
【摘要】:伴随现代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市场亦日趋走热,农家乐、休闲农业等层出不穷。农旅融合作为新常态下乡村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但在地方上广为实践,并且2016年政府报告中多次提及,备受各界关注。因此,开展农旅融合的规划研究,不仅对学术性探讨有理论意义,同时具有实践应用价值。苏州市旅游发展站在国内前列,作为其特色之一的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迅速,农旅融合类型多样,作为研究样本具有典型性。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基础理论与学术动态的基础上,选择以农旅融合演进的视角开展相关研究。首先,在农旅融合概念、特性、演进结构与融合度等总体认知的背景下,分析并构建了农旅融合度评价体系,以及融合度评价等级的划分标准。第二,系统地分析了苏州农旅融合演进的现状特征,总体可归纳为生态观光园、农业公园、休闲农庄、特色村镇四种开发类型,并对其演进的历程、绩效与问题进行了解析。第三,以本文构建的农旅融合度等级划分标准,将其演进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即: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提升阶段与成熟阶段;同时以阶段划分为要,深入剖析了各阶段农旅融合的内涵特征、提升重点内容与路径,并以苏州农旅融合案例做了规划佐证。最后,以全市层面未来发展为要,对农旅融合演进的建设目标、重点内容及保障机制等作了规划指引。
【关键词】:农旅融合 苏州 农旅融合度 演进阶段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F327;TU984.1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12-15
- 1.1.1 时代背景:“三农”问题下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12
- 1.1.2 政策指引: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12-13
- 1.1.3 市场趋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走热13-14
- 1.1.4 研究热点:新业态的产生成为学术关注的焦点14-15
- 1.1.5 苏州实践:农旅融合地方特色日益凸显15
- 1.2 研究意义15-16
- 1.2.1 理论意义15
- 1.2.2 实践意义15-16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9
- 1.3.1 研究内容16-17
- 1.3.2 研究框架17-18
- 1.3.3 研究方法18-19
- 第二章 农旅融合的总体认知19-32
- 2.1 农旅融合的认知系统19-25
- 2.1.1 农旅融合的概念19-21
- 2.1.2 农旅融合的特性21-22
- 2.1.3 农旅融合的形成22-25
- 2.1.4 农旅融合的作用25
- 2.2 研究综述25-30
- 2.2.1 农旅融合研究25-27
- 2.2.2 农旅融合度评价研究27-28
- 2.2.3 农旅融合演进研究28-30
- 2.3 基础理论30-32
- 2.3.1 产业融合理论30
- 2.3.2 产业演进理论30-31
- 2.3.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31
- 2.3.4 小结31-32
- 第三章 农旅融合的演进结构32-49
- 3.1 主要内容32-39
- 3.1.1 农业旅游资源32-34
- 3.1.2 农业旅游产品34-37
- 3.1.3 旅游市场营销37-39
- 3.2 主要形式39-44
- 3.2.1 空间形式39-41
- 3.2.2 组织形式41-44
- 3.3 动力机制44-46
- 3.3.1 拉力机制44
- 3.3.2 推力机制44-45
- 3.3.3 支持体系45-46
- 3.4 主要意义46-49
- 3.4.1 经济意义46-47
- 3.4.2 社会意义47-48
- 3.4.3 生态意义48-49
- 第四章 苏州市农旅融合演进现状研究49-67
- 4.1 发展历程49-50
- 4.1.1 基础探索时期(20 世纪80年代中期—90 年代中期)49
- 4.1.2 全面发展时期(20 世纪90年代中期—21 世纪初期)49-50
- 4.1.3 提质创新时期(21 世纪初期至今)50
- 4.2 基础条件50-56
- 4.2.1 自然文化条件51
- 4.2.2 社会经济条件51
- 4.2.3 农业基础条件51-54
- 4.2.4 旅游发展背景54
- 4.2.5 市场区位条件54-55
- 4.2.6 政策环境条件55-56
- 4.3 开发类型56-59
- 4.3.1 生态观光园型57
- 4.3.2 农业公园型57-58
- 4.3.3 休闲农庄型58
- 4.3.4 特色村镇型58-59
- 4.4 现状特征59-65
- 4.4.1 旅游资源特色突出59-61
- 4.4.2 旅游产品体系健全61-62
- 4.4.3 品牌营销成效凸显62-63
- 4.4.4 空间分布趋于集聚63-64
- 4.4.5 运营模式更加多元64-65
- 4.5 成效与问题65-67
- 4.5.1 突出成效65
- 4.5.2 存在问题65-67
- 第五章 基于融合度的苏州市农旅融合演进阶段研究67-98
- 5.1 农旅融合度评价体系构建与等级划分67-74
- 5.1.1 构建的原则与步骤67-68
- 5.1.2 指标体系的构建68-70
- 5.1.3 指标权重的确定70-71
- 5.1.4 评价标准与模型的建立71-73
- 5.1.5 农旅融合度评价等级的划分73-74
- 5.2 苏州市农旅融合度评价74-76
- 5.2.1 评价对象选取74
- 5.2.2 农旅融合度评价74-75
- 5.2.3 评价结果分析75-76
- 5.3 初创阶段76-80
- 5.3.1 阶段内涵与特征76-77
- 5.3.2 提升重点77
- 5.3.3 提升路径77-78
- 5.3.4 案例分析—以克伦生葡萄生态园为例78-80
- 5.4 成长阶段80-86
- 5.4.1 阶段内涵与特征80
- 5.4.2 提升重点80
- 5.4.3 提升路径80-81
- 5.4.4 案例分析—以蒋巷村为例81-86
- 5.5 提升阶段86-90
- 5.5.1 阶段内涵与特征86-87
- 5.5.2 提升重点87
- 5.5.3 提升路径87
- 5.5.4 案例分析—以旺山生态园为例87-90
- 5.6 成熟阶段90-95
- 5.6.1 阶段内涵与特征90-91
- 5.6.2 提升重点91
- 5.6.3 提升路径91-92
- 5.6.4 案例分析—以舟山村为例92-95
- 5.7 小结95-98
- 第六章 苏州市农旅融合演进指引98-104
- 6.1 总体目标与战略98-99
- 6.1.1 提升目标98
- 6.1.2 发展战略98-99
- 6.2 重点内容指引99-102
- 6.2.1 资源开发指引99
- 6.2.2 产品打造指引99-100
- 6.2.3 服务提升指引100
- 6.2.4 营销宣传指引100
- 6.2.5 空间布局指引100-102
- 6.2.6 组织参与指引102
- 6.3 体制机制保障102-104
- 6.3.1 构建大旅游发展机制102
- 6.3.2 创新资本投入和运作机制102
- 6.3.3 完善政策支撑机制102-103
- 6.3.4 创新人才开发机制103-104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04-106
- 7.1 研究结论104-105
- 7.2 研究特色105
- 7.3 研究不足105-106
- 参考文献106-112
- 图表目录112-114
- 附录114-119
- 致谢119-120
- 作者简历1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磊;;关于大连市旅游公共标志系统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1年08期
2 朱元恩;;发展我国旅游纪念品外包业务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年23期
3 张培刚;邵振琦;;开化县旅游开发与发展策略分析[J];江苏城市规划;2006年11期
4 ;国家标准委对晋中创建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城市进行中期评估[J];大众标准化;2012年06期
5 何仲禹;张杰;;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影响研究[J];城市规划;2011年02期
6 赵子军;;旅游景点何以“标”行天下[J];中国标准化;2013年07期
7 牛继前,庄才宝;跋山水库旅游开发建设的几点建议[J];山东水利;2004年06期
8 莫蝉榕;乐业县旅游服务业实行标准化管理初探[J];标准计量与质量;2003年10期
9 ;服务业标准化助推旅游国际化[J];标准生活;2010年07期
10 何仲禹;张杰;;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影响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德显;;关于河南“旅游立省”问题之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2 周哲;洪国志;;对等开放,深化粤港旅游合作[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3 申葆嘉;;“战略与学术”:旅游发展的共同使命[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杨志英;叶岱夫;;区域旅游中人地互感景观的理论与实践[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5 刘宇;刘敏;吴泰岳;谭家伦;刘建国;;通州区京郊旅游发展报告[A];2012年首都旅游产业研究报告[C];2012年
6 蒋洪南;;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与标准化建设[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杨京华;;贵州省六盘水市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探索[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维;曾克峰;;旅游目的地系统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9 李阳;;后十二运时代,加快发展我市旅游服务业的对策建议[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10 周旭霞;;旅游业的拓展方向: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陶小爱 通讯员 夏亮;长沙欲成国内首个现代旅游服务业城市[N];湖南日报;2011年
2 田文杰;我市召开国家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领导组会议[N];晋中日报;2011年
3 记者 李佳宁;推进全市文化旅游服务业又快又好发展[N];承德日报;2012年
4 特派记者 王芬兰;狮城经验助力苏州滨湖旅游服务业[N];苏州日报;2013年
5 江苏记者站 周伟明;“形象贸易”,,演绎江苏旅游别样天空[N];中国旅游报;2006年
6 安阳市旅游局局长 张建国;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实现旅游工作新突破[N];安阳日报;2007年
7 ;借鉴外地经验 强力开发旅游三产服务业[N];洛阳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覃敏笑 李涵颖;做好旅游市场恢复重建工作 努力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N];贵州民族报;2008年
9 乔木邋河北记者站 李勇;河北红色旅游成为地方经济“助推器”[N];中国旅游报;2008年
10 江苏记者站 周伟明;苏州旅游从“园林清唱”到“城市合唱”[N];中国旅游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碧莎;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演变、评价及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程南洋;基于资源约束的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李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韩春鲜;干旱地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新疆大学;2005年
5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锦宏;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王丽华;城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万幼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李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亚雄;明清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朱昌茂;旅游影响下和顺侨乡空间形态演变与重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娜;黑龙江省旅游产品多样性开发的对策研究[D];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15年
4 罗巧英;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乡村社会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5 樊晓英;长沙市乡村旅游品牌营销战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6 钱晓峰;交通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7 邹颖雪;都江堰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方培铭;黄山九龙瀑旅游公司旅游目标市场与营销策略改进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9 杨馥菡;开封市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10 方潇;面向个性化行程推荐的旅游知识地图服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60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560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