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固有的绝对贫困人口脱贫工作依然严峻,与此同时,因收入水平低引起的绝对贫穷还是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的相对贫困,都会损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加快实现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打好扶贫攻坚战,攻克贫困难题。新常态下,如何创新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打好扶贫攻坚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法以及实地调研法,以期发现精准扶贫实施工作中的问题,丰富和完善我国精准扶贫理论。在主体框架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扶贫与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阐述。新常态是指经济运行顺利度过经济增速换挡期、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后的均衡状态。在此背景下,精准扶贫是在扶贫对象、扶贫方式、扶贫措施和扶贫效果等方面指向相对明确的扶贫方式。全面理解精准扶贫战略的深意,应同时着眼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认识精准、重心精准;措施精准、管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我国完成贫困识别工作、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和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具有重要作用。准扶贫机制是以实现精准脱贫解困为目的,以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化扶持,进而实现自我发展为内容,是扶贫过程中各种机制要素,即精准识别机制、精准帮扶机制、精准管理机制以及精准考核机制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我国精准扶贫的基础是准确识别扶贫对象,关键是产业扶贫,重要支撑是扶贫资金的整合。通过健全我国金融扶贫体制,加大对扶贫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推动产业扶贫的发展,增强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新常态下推进精准扶贫的新变化,降低减贫效应,促使扶贫动力机制转变,使致使扶贫方式革新,增加扶贫资金压力。第二部分论述我国扶贫工作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传统的扶贫机制实施困境。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广义扶贫阶段,制度性变革大规模缓解贫困阶段,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开发式扶贫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扶贫开发阶。梳理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史脉络,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符合国情的扶贫政策,走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传统扶贫工作机制之中的困境主要有扶贫识别机制不精准,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如何、为何贫困、怎样脱贫、谁来帮扶、帮扶效果如何等一系列不确定问题尚未解决;现行的扶贫机制不健全;贫困状况评价体系不精准。二是干部帮扶机制不健全,缺少扶贫干部考核激励制度,却缺乏决策力和行之有效的执行力,致使扶贫工作很难开展起来。三是产业扶贫动力不充分,贫困地区普遍缺少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扶贫项目没有企业做依靠。四是扶贫资源配置不均衡。五是扶贫管理制度有落差,扶贫治理机构尚待完善,扶贫资源传递内耗过大。究其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梳理起来表现为:扶贫机制存在贫困识别困境,乡村治理难题困扰精准扶贫,扶贫对象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以及现有扶贫政策存在制度缺陷。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要性。主要有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协调我国区域发展,改变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面貌的必由选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加快脱贫致富的战争。推进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任务进入到关键时期而推进的深层次变革和升级。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背景之下,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全面脱贫是夯实我国执政根基,体现党性宗旨的关键举措。第四部分探讨了新常态下精准扶贫机制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精准扶贫识别机制,不仅要明晰识别扶贫对象,明确识别贫困程序,还要升级贫困识别方式。第二,建立精准扶贫帮扶,建立干部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建立产业扶贫机制,建立金融扶贫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第三,注重精准扶贫管理,构建预防返贫机制,保持扶贫治理常态,建立管理衔接机制,尝试民众参与管理,运用数据提高效率。第四是强化精准扶贫考核,分类管理动态考核机制,逐步完善干部考核机制以及信息反馈机制。新常态背景之下,我国的扶贫工作必须要适应新常态、熟悉新常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有别于传统粗放扶贫模式的崭新政策,需要一整套完善的配套工作机制作为支撑和配合。我国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构建,重要的是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以及精准考核,这些成为本文重点探讨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新常态 精准扶贫 工作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8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2
- 引言12-16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2-13
- 1.选题背景12-13
- 2.研究意义13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1.国内研究现状13-14
- 2.国外研究现状14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14-15
- 1.研究思路14-15
- 2.研究方法15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15-16
- 一、有关扶贫与精准扶贫的概念阐述16-18
- (一)扶贫与精准扶贫16
- (二)精准扶贫机制16-18
- 二、我国扶贫工作实施的历史脉络及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8-22
- (一)我国扶贫工作实施的历史脉络18-19
-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广义扶贫阶段(1949-1977 年)18
- 2.制度性变革大规模缓解贫困阶段(1978-1985 年)18
- 3. 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2000 年)18-19
-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扶贫开发阶段(2001 年以来)19
- (二)我国传统扶贫工作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9-22
- 1.扶贫识别机制不精准19-20
- 2.干部帮扶机制不健全20
- 3.产业扶贫动力不充分20
- 4.扶贫资源配置不合理20-22
- 三、新常态下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必要性22-24
- (一)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22
- (二)新常态下协调推进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22-23
- (三)新常态下夯实执政兴国根基的关键举措23-24
- 四、新常态下构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有效途径24-30
-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识别机制24
- 1.分类识别贫困对象24
- 2. 明确贫困识别程序24
- (二)建立精准扶贫工作帮扶机制24-26
- 1.建立干部帮扶机制24-25
- 2.建立产业扶贫机制25
- 3.建立金融扶贫机制25-26
- (三)完善精准扶贫工作管理机制26-28
- 1.扶贫管理环节精准化26-27
- 2.基层扶贫管理常态化27
- 3.精准扶贫管理信息化27-28
- (四)健全精准扶贫工作考评机制28-30
- 1.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制度28
- 2.形成精准扶贫工作评估机制28-29
- 3.建立精准扶贫绩效反馈机制29-30
- 结论30-31
- 参考文献31-33
- 附录33-36
- 后记36-3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晋峰;对扶贫工作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税收与企业;2000年03期
2 唐昌月;关于桂林市扶贫工作的思考[J];广西农村经济;2000年05期
3 朱道先;对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J];老区建设;2000年10期
4 李正刚,阮接芝;21世纪扶贫工作要有新思路[J];中国贫困地区;2000年06期
5 陈培文;2000年山西省统计局扶贫工作全面展开[J];山西统计;2000年02期
6 杨贤水,黄昌银;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在重庆召开——继往开来打好扶贫攻坚战[J];山区开发;2000年01期
7 杨云鹏,杨临宏;关于扶贫工作法治化的思考[J];学术探索;2000年04期
8 黄守宏;;通什:实施扶贫工作“五大工程”[J];今日海南;2000年08期
9 王碧玉;;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构筑新时期扶贫工作新格局[J];学理论;2001年11期
10 寒冰;省民委被评为建整扶贫工作先进后盾单位[J];民族论坛;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郁昭;;序[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2 方巍;;扶贫:发展性福利的解读与思索[A];秩序与进步:浙江乡村社会巨变历程与经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韦学春;;关于水族地区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A];水家学研究(四)论文集[C];2004年
4 李学广;;回忆我所参与的扶贫工作[A];我与新中国60年[C];2010年
5 王瑞芳;;告别贫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扶贫工作[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2)[C];2009年
6 韦志宏;;三都水族自治县扶贫工作应着力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A];水家学研究(四)论文集[C];2004年
7 王郁昭;;序[A];社会扶贫中的政府行为调查报告[C];2001年
8 张平;;加强扶贫开发理论研究 着力扶贫开发机制创新[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雷建国;;贫困山区扶贫工作与人力资源开发[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10 ;加大科技扶贫力度 促进贫困县经济发展研究——白水县科技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A];中国老科协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研讨会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刘忠明;市局扶贫工作重实效[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7年
2 段伟华;我省召开扶贫工作领导组会议[N];山西日报;2007年
3 陈昊;省直单位驻州农村建整扶贫工作队员共话扶贫[N];团结报;2007年
4 彭辉;店下镇扶贫工作显成效[N];宜春日报;2007年
5 沈富平邋严颢;我省部署扶贫工作队员考核选派工作[N];新华日报;2007年
6 施泽彪;中远集团召开2008年援藏扶贫工作座谈会[N];中国远洋报;2008年
7 实习记者 郭起豪;许小峰要求扶贫工作要突出重点[N];中国气象报;2008年
8 翟应琼;积极投入到党建扶贫工作中去[N];毕节日报;2008年
9 陈玲;紧扣主题 全面推进党建扶贫工作[N];六盘水日报;2008年
10 龙先华;特区党建扶贫工作会召开[N];六盘水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薇;从化市乌石村“双到”扶贫工作绩效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年
2 刘士铭;阜平县村干部扶贫工作优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吉强;幕阜山区扶贫攻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吕玲;基于参与式理论视角下西藏牧区反贫困研究[D];西藏大学;2016年
5 潘帅;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高飞;能力开发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D];广西大学;2013年
7 柴象馨;云南省少数民族边境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
8 冀耿;内蒙古包头市社会扶贫工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苏艳;民族地区扶贫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10 蔡雪林;非营利组织参与式扶贫的效果评价及政策建议[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70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570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