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耕地资源 复种指数 粮食生产潜力 粮食安全 中国
【摘要】:【目的】分析未来中国耕地数量和粮食增产潜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1980/1996—2013年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系列数据为样本,应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基于中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预测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比、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并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品种区试单产水平"、趋势单产等多视角分析未来全国粮食增产潜力。【结果】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2×10~8 hm~2,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占比为66㑳3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2×10~8 hm~2;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看全国粮食总产有68.9%的增产潜力,从"品种区试单产水平"看全国粮食总产有35.5%的增产潜力,从趋势单产看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潜力为6.34×10~8—6.53×10~8 t,与2013年相比增产5.3%—8.5%。【结论】未来中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小幅减少之势,但在粮食作物单产不断提高的拉动下,未来中国粮食总生产能力继续呈上升之势。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复种指数 粮食生产潜力 粮食安全 中国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05B01)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新行动——东北黑土地保护
【分类号】:F323.211;F326.1
【正文快照】: 0引言【研究意义】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在系统分析中国耕地资源状况、变化态势及未来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单产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未来中国粮食增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逢超;;阳城县耕地撂荒情况与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年20期
2 魏洪斌;吴克宁;赵华甫;辛亮亮;;未来10年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影响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19期
3 冯彬;;资中县撂荒耕地现状及对策[J];四川林勘设计;2014年03期
4 李国祥;;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05期
5 李赞红;阎建忠;花晓波;辛良杰;李秀彬;;不同类型农户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J];地理研究;2014年04期
6 陈印军;易小燕;方琳娜;李倩倩;;中国耕地资源及其粮食生产能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年06期
7 陈印军;肖碧林;方琳娜;马宏岭;杨瑞珍;易小燕;李倩倩;;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8 唐鹏钦;姚艳敏;吴文斌;杨鹏;;基于遥感技术的耕地复种指数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年02期
9 刘彦随;王介勇;郭丽英;;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10 卢布;吴凯;陈印军;肖碧林;陈学渊;王小平;王勇;万富世;;2020年我国区域粮食生产潜力及实现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9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范锦龙;复种指数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鹏钦;基于小波去噪NDVI数据的耕地复种指数提取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朱继平;陈小兵;袁栋;姚克恒;彭卓敏;;我国坡耕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J];农机化研究;2017年05期
2 王有强;董红;;我国农地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3 刘菊;傅斌;王玉宽;徐佩;;西部典型山区农户的生计状况分析——以四川省宝兴县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12期
4 郭佳楠;张全景;吕晓;;山东省粮食生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5 丁文斌;蒋平;史东梅;常松果;刘志鹏;;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蓄水保土及耕性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6期
6 任爱胜;程长林;;粮食连年增产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面临的挑战[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年06期
7 孙若梅;;中国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耕地粮食生产率的分析[J];生态经济;2016年12期
8 胡景辉;孙丽敏;高倩;雷雅坤;刘宁;;河北省低平原中低产类型区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及变化特征[J];河南农业科学;2016年12期
9 魏媛;李儒童;马仙娥;;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威宁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21期
10 李忠义;唐红琴;何铁光;张野;韦彩会;俞月凤;李婷婷;董文斌;胡钧铭;王瑾;蒙炎成;;绿肥作物紫云英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16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骞;沂蒙山区非点源污染特征及其土地利用优化控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蒙继华;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指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LI Zhou;ZHANG Hai-peng;;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Agriculture During 1985-2010[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3年10期
2 潘佩佩;杨桂山;苏伟忠;张健;姚士谋;;1985年以来太湖流域耕地变化与粮食生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10期
3 陈秧分;李先德;;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20期
4 肖建英;谭术魁;;中国粮食产量省级尺度下的空间分异规律[J];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08期
5 李中豪;;农地抛荒的生成机理与我国农地制度的创新路径[J];农村经济;2013年06期
6 潘佩佩;杨桂山;苏伟忠;张健;;太湖流域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变与粮食安全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06期
7 叶贞琴;;转变发展方式 打造粮食发展新增长势——关于我国粮食“九连增”后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05期
8 郝海广;李秀彬;张继平;;北方生态脆弱区农户兼业对耕地利用的影响(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年01期
9 徐珊;宋戈;李丹;王扬;;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21期
10 姚远;李效顺;曲福田;陈龙乾;;中国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变化计量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红说;基于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耕地信息提取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吴岩;中国东部季风区耕地复种指数遥感监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夏照华;基于NDVI时间序列的植被动态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辜智慧;中国农作物复种指数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基于SPOT/VGT多时相NDVI遥感数据[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隆平;;通过科技进步展望我国水稻的增产潜力[J];科技导报;2006年04期
2 谷小平,刘雪梅;贵州省主要粮食作物生态气候增产潜力研究[J];贵州气象;1998年02期
3 谷晓平,刘雪梅,武文辉,黄桔梅,李玮;贵州省主要粮食作物综合增产潜力[J];高原气象;1999年01期
4 彭珂珊;陕西中部地区粮食增产潜力及措施[J];山地研究;1993年03期
5 黄明斌,董翠云,李玉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现状与增产潜力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04期
6 王宗明,梁银丽;黄土塬区主要粮食作物增产潜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7 王真玉;;为什么玉米的增产潜力很大[J];四川农业科技;1987年03期
8 利农;;尼龙袋闭封贮藏麦种试验结果初报[J];科技简报;1977年12期
9 王义彰;孙山;梁华明;李邦明;;C_3作物增产潜力及其光合增产途径的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10 孙希华;基于GIS的农用土地增产潜力研究——以济南市长清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鹏;宫永波;;山东省灌溉增产潜力分析[A];“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论文集[C];2005年
2 彭绍军;郭强;周红萍;;育肥二槽牛,挖掘肉牛增产潜力[A];《第八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屈宝香;;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A];2008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冯德显;王国强;王令超;杨建波;钱发军;;河南粮食增产潜力分析和政策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行 尹必健;俄罗斯多措并举挖掘粮食增产潜力[N];粮油市场报;2013年
2 ;粮食: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N];农民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徐文正;筑牢粮食增产潜力 耕地要重质保量[N];粮油市场报;2013年
4 记者 李文龙;我国粮食增产潜力何来[N];金融时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党文民 苑海震;高压力高起点上的增产潜力[N];河南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王瑜;粮食增产潜力如何“变现”[N];农民日报;2013年
7 乔金亮;十一连丰之后 如何深挖粮食增产潜力[N];粮油市场报;2014年
8 李铮;落实管理措施 挖掘增产潜力 完成丰收目标[N];河南日报;2007年
9 孙成钰;黑龙江垦区还有很大增产潜力[N];粮油市场报;2007年
10 姜红临;望奎挖掘粮食增产潜力[N];绥化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懿慧;基于GIS多源数据融合的湖北省中稻增产潜力及影响因子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林鹏生;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彭胜民;区域水土资源系统分析及粮食增产潜力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亚婧;中非农业合作背景下的肯尼亚粮食增产潜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2 何文斯;1980-2010中国耕地复种时空格局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班红勤;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增产增效潜力及其实现策略[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毕红杰;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5 王进慧;小麦增产潜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侯西勇;长清县土地资源生产力、生产潜力及耕地增产潜力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玉;河北省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分析及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79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679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