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半城镇化农民非农生计稳定性及收入差异分析
本文关键词:黄土高原半城镇化农民非农生计稳定性及收入差异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半城镇化农民 非农生计 稳定性 城镇化 黄土高原
【摘要】:半城镇化农民是城镇化的主要对象,其非农生计的稳定性对城镇化的顺利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半城镇化农民的受雇单位性质和从事的具体职业对其非农生计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在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半城镇化农民的非农生计按照受雇单位性质和具体职业进行分类。根据专家打分问卷和典型人群调查结果,建立了不同受雇单位性质下的具体职业稳定性等级体系,并对榆阳区、原州区和宝塔区的半城镇化农民非农生计稳定性状况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城镇化农民的非农生计稳定性等级普遍很低,低等级类比重都在60%以上。城镇化提高了半城镇化农民的收入水平,但不同稳定性非农生计之间的收入情况差异很大。建立城乡居民同工同酬制度和提高福利保障是推进半城镇化农民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半城镇化农民 非农生计 稳定性 城镇化 黄土高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449,41301121)
【分类号】:F323.8
【正文快照】: 1引言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1,2]。黄土高原先天脆弱的自然系统与人类长期不适当的活动叠加导致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和农民贫困问题一直受到有关政府部门及学术机构的普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仁伟;刘邵权;陈国阶;谢芳婷;杨晓佳;梁岚;;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趋向[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4期
2 汤青;徐勇;李扬;;黄土高原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估及未来生计策略——基于陕西延安市和宁夏固原市1076户农户调查[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2期
3 靳小怡;李成华;杜海峰;杜巍;;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应用的新领域:农民工生计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3期
4 胡初枝;黄贤金;;农户可持续生计与征地意愿分析——以江苏省苏南、苏北典型村庄农户问卷调查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11年02期
5 赵雪雁;;生计资本对农牧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甘南高原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6 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我国农村贫困区域及农村人口转移问题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10期
7 詹和平;张林秀;;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序pr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徐勇;马定国;郭腾云;;黄土高原生态退耕政策实施效果及对农民生计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5期
9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10 周德翼,杨海娟;黄土高原治理中中央、地方、农民间的博弈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德平;伍骏骞;卫龙宝;;区域分异视角下农村居民迁移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浙、川、豫3省1325个农户的实证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2 宁泽逵;;信息化对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3 何仁伟;李光勤;刘运伟;李立娜;方方;;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02期
4 梁土坤;;适应转化:新生代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实证研究及其政策意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02期
5 汪润泉;刘一伟;;住房公积金能留住进城流动人口吗?——基于户籍差异视角的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7年01期
6 刘彦麟;尚明瑞;;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可持续生计能力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03期
7 刘一伟;;住房公积金与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关联度[J];重庆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8 王翠芳;;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问题研究——以丰城市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7年02期
9 宁泽逵;;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与精准扶贫[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10 乔杰;洪亮平;王莹;;全面发展视角下的乡村规划[J];城市规划;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成超;杨玉盛;;基于农户生计策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效应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2 刘彦随;龙花楼;张小林;乔家君;;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3 王成超;杨玉盛;;农户生计非农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11期
4 左停;王智杰;;穷人生计策略变迁理论及其对转型期中国反贫困之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5 王成;王利平;李晓庆;李阳兵;邵景安;蒋伟;;农户后顾生计来源及其居民点整合研究——基于重庆市西部郊区白林村471户农户调查[J];地理学报;2011年08期
6 梁义成;李树茁;李聪;;基于多元概率单位模型的农户多样化生计策略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年15期
7 阎建忠;喻鸥;吴莹莹;张镱锂;;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脆弱性评估[J];地理科学;2011年07期
8 苏磊;付少平;;农户生计方式对农村生态的影响及其协调策略——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个案[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Transforming Slope Farmland to Terraces on the Loess Plateau:A Case Study of the Yangou Watershed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China[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1年03期
10 黄建伟;;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1年06期
,本文编号:743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743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