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民新村型集中居住建设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农民新村型集中居住建设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城乡差距日益突出,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农村建设用地和耕地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合理有序的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民新村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问题,亟待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农民的需求,揭示农民新村建设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经济学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地理学、规划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分析农民集中居住的建设机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土地资源配置理论、理性经济人等角度出发,对农民集中居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府政策引导、工业化程度提升等是推动农民集中居住的力量来源和内在要求;发现居住成本增长、农民就业不足等是农民集中居住进程中需要克服的难题和不足。通过对重庆市巴南区、合川区、忠县等8个区县的农民新村的实地调研,发放问卷795份,有效回收674份,整理分析数据。选取人均年收入、家庭结构、宅基地面积等指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民对新村建设的响应。同时引用重庆市农民新村实践案例进行印证,分析其建设的经验。主要研究结论:第一,政府支持农民新村建设,以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第二,农民选择是否支持农民新村建设具有朴实的利弊观。第三,已经搬入新村的农户对农民新村的态度主要受人均年收入、购买社会保险情况、基础设施条件、对集中居住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尚未入住新村的农户对农民新村的态度主要受人均年收入、购买社会保险情况、宅基地经济用途和家庭结构等因素影响。第四,农民入住新村后,经济收入与支出发生变化,家庭收入来源增多,消费支出上升。本研究提出重庆目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推进农民新村型集中居住的相关对策建议:拓展集中居住新村建设资金来源,提升农民新村质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民新村,优化乡村空间结构布局;努力发展增收产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其对农民新村的归属感。
【关键词】:集中居住 农民新村 建设机制 重庆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0.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10
- 1.1.1 选题背景8-9
- 1.1.2 选题意义9
- 1.1.3 研究目的9-10
- 1.2 文献综述10-13
- 1.2.1 国外研究10
- 1.2.2 国内研究10-13
- 1.2.3 评述13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13-14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创新之处14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4-16
- 1.4.1 研究方法14-15
- 1.4.2 技术路线15-16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16-19
- 2.1 相关概念界定16-17
- 2.1.1 集中居住16
- 2.1.2 农民新村16-17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17-18
- 2.2.1 理性经济人理论17
- 2.2.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17-18
- 2.2.3 中心地理论18
- 2.3 小结18-19
- 第3章 农民新村建设机制分析19-27
- 3.1 农民新村建设动力19-22
- 3.1.1 政府政策引导19-20
- 3.1.2 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需求20
- 3.1.3 工业化程度提升20-21
- 3.1.4 家庭经济条件改善21-22
- 3.1.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22
- 3.2 农民新村建设障碍22-25
- 3.2.1 法律法规约束22-23
- 3.2.2 公共服务资源滞后23
- 3.2.3 居住成本增长23-24
- 3.2.4 农民就业不足24-25
- 3.2.5 社区生活不适应25
- 3.3 小结25-27
- 第4章 重庆市农民新村建设实证分析27-42
- 4.1 重庆市农民新村问卷分析27-31
- 4.1.1 农户基本情况28-29
- 4.1.2 宅基地情况29-30
- 4.1.3 土地耕作情况30
- 4.1.4 集中居住风险30-31
- 4.2 重庆市农民新村模型构建31-41
- 4.2.1 数据选取32
- 4.2.2 指标的选取32-34
- 4.2.3 模型设定及实证回归34-39
- 4.2.4 回归结果分析39-41
- 4.3 小结41-42
- 第5章 重庆市农民新村典型案例分析42-47
- 5.1 长寿区紫竹新村实践42-43
- 5.2 江津区燕坝新村实践43
- 5.3 石柱县印象新村实践43-44
- 5.4 垫江县明月新村实践44-45
- 5.5 巴南区棋盘新村实践45-46
- 5.6 小结46-47
- 第6章 重庆市农民新村建设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47-53
- 6.1 主要结论47-49
- 6.1.1 政府支持农民新村建设47
- 6.1.2 农民具有朴实的利弊观47-48
- 6.1.3 已入住新村和尚未入住新村的农户对新村建设理解有异同48
- 6.1.4 入住新村前后农民经济收入与支出不同48-49
- 6.2 对策建议49-52
- 6.2.1 拓展集中居住新村建设资金来源49-50
- 6.2.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新村布点50
- 6.2.3 努力发展产业促增收50-51
- 6.2.4 积极引导农民观念转变51-52
- 6.3 小结52-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录58-61
- 致谢61-62
- 研究生期间学术情况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正源;谢拜池;何雯雯;李Pr;蔡云飞;李飞;;影响农民集中居住意愿因素的调查[J];浙江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2 李Pr;何雯雯;蔡云飞;;农民集中居住问题研究述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11期
3 李越;;农民集中居住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14年01期
4 赵海林;;农民集中居住的策略分析——基于王村的经验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06期
5 孔荣;王亚军;;农户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0年08期
6 白莹;蒋青;;农民集中居住方式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以成都市郫县为例[J];农村经济;2011年07期
7 张翠荣;;集中居住视角的农村社区建设障碍及破解对策[J];农业经济;2012年10期
8 杨帆;;灾后重建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满意度研究——以四川省崇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03期
9 杜云素;李Pr;;农民的集中居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鄂苏两地的调查[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10 梁照凤;张坤;;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的分析与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益伟;张宏丽;熊萍;;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探析——以重庆市江北区农民集中居住为例[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王延强;张峰鹰;;农户集中居住意愿选择对减轻农地细碎化的影响分析——以江都市的实地调查为参[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雪霜;重庆市农民新村型集中居住建设机制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2 李玲;集中居住农民的现代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3 王志强;监护型自治与农民利益维护[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一鸣;集中居住项目实施模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庄晓丹;集中居住居民的社区融入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张丽娜;泥草房改造工程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田秀美;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安徽大学;2012年
8 孔艳芳;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9 高建忠;诸城农村集中居住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林娜;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集中居住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51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85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