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过程探析

发布时间:2017-09-14 17:48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过程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 萌芽 争议 试点 推广


【摘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的实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与稳健发展,进而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农业基础,带来了中国整体国力的迅速提升。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回顾改革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过程,总结其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事上的平反、思想上的解放、政策上的开放等方面的积极改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提供一定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因为经济、历史、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小岗村农民进行初步艰辛改革尝试,取得显著的成效。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舆论对其认识产生了分歧,有反对,也有支持。党和政府内部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也同样存在分歧,反对的要求继续发展人民公社的体制,支持的则为了农民的大胆改革撑起腰杆。党和政府内部的争论,带来了政策的改变,为农业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还存在转变不足的地方,让农业改革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中央农业方针的转变,为部分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及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依据,让地方农业取得骄人的成绩。随着农业改革的发展,社会舆论已经转为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支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中央也逐步承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以中央文件的形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地位。从此,中国的农业取得飞速发展。这标志着改革在农村率先取得成功,为以后的全面改革打下良好基础。考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制度设计应当以人为本,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衡量制度优劣应当以实践为标准,以事实为依据;推进制度创新的动力往往来自于民间,领导者应当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推进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不能搞强制,应当允许等待和观望,最终用事实说服人;也不能搞一刀切,应当允许多样化。
【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 萌芽 争议 试点 推广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1.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研究意义10
  • 二、研究现状10-14
  • (一)发展过程的阶段划分11-12
  • (二)形成过程中的主要推动力量12-13
  • (三)最终得以确立的主要原因13-14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4-15
  • (一)研究思路14
  • (二)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阶段15-25
  • 一、萌芽的背景15-17
  • (一)人事上的平反15-16
  • (二)思想上的解放16-17
  • (三)政策上的开放17
  • 二、初步的尝试17-25
  • (一)农民初步尝试的影响因素17-21
  • (二)农民初步尝试的艰辛历程21-23
  • (三)农民初步尝试带来的成效23-25
  • 第二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争议阶段25-33
  • 一、舆论的分歧25-27
  • (一)反对的声音25-26
  • (二)支持的言论26-27
  • 二、党和政府的分歧与选择27-33
  • (一)反对一方的阻碍27-28
  • (二)赞同一方的做法28-33
  • 第三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阶段33-41
  • 一、中央的政策调整33-36
  • (一)农业方针的调整33-35
  • (二)调整的不足及改变35-36
  • 二、地方的试点36-41
  • (一)部分省市的积极推广36-38
  • (二)试行取得的骄人成绩38-41
  • 第四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阶段41-51
  • 一、制度的确立41-46
  • (一)舆论的广泛支持41-44
  • (二)中央政策的根本转变44-46
  • 二、制度的推广和成果46-51
  •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广泛推行46-48
  • (二)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48-51
  • 第五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过程的启示51-57
  • 一、制度设计应当以人为本51-52
  • 二、制度优劣的评判标准必须坚持实践标准52-53
  • 三、制度创新的动力往往来自于民间53-54
  • 四、制度推行过程中不宜搞强制和一刀切54-57
  • 结语57-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65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玉涛;;朝鲜农业改革评析[J];当代亚太;2007年06期

2 郭振宗;;山东省农业改革发展30年回顾、经验总结及对策建议[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易炼红;;关于深化农业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1993年01期

4 郑士贵;俄罗斯联邦1994~1995年农业改革纲领[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09期

5 柴振荣;关于奥地利农业改革问题与农业干部的培养[J];管理科学文摘;1998年11期

6 ;六部门启动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J];中国农资;2013年24期

7 李欣广;评《世界农业改革与发展比较研究》[J];经济评论;2000年02期

8 刘晓冰,宋世绵;乌克兰的农业改革及其研究方向[J];世界农业;2000年04期

9 李檬;21世纪我国农业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王建民,李艳梅,陈启文;咬定发展不放松——格球山农场农业改革的调查[J];农场经济管理;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高天明;王塞景;;农业改革与中央十个“一号文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2 郭振宗;;山东省农业改革发展30年:实践、经验及对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3 郭绪印;;评建国以来党领导的农业改革[A];浙江省暨华东六省一市党史系统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4 高天明;王塞景;;农业改革与中央十个“一号文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5 袁永新;郭振宗;;山东省农业改革发展30年理论与实践[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6 陈岩;于爱萍;;迎接“入世”挑战 探索农业改革的新思路[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7 赵满华;;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两次飞跃[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8 徐京利;;平度市农业改革的经验与启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洪杰;朝鲜或推行农业改革[N];深圳特区报;2012年

2 记者 白田田;六部门启动农业改革试点[N];经济参考报;2013年

3 记者 刘婉婷;六部门启动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N];农民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白舒婕;深化农业改革之路[N];新农村商报;2012年

5 时雨;农学家们在民国时期的农业改革之路[N];中国民族报;2013年

6 单保江;深化农业改革 激发农村活力[N];中国特产报;2013年

7 记者 王瑜;首批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出炉[N];农民日报;2013年

8 记者 丰舒潍 李秋;做好农业改革文章 先行先试创造经验[N];焦作日报;2014年

9 阎海防;日本力推农业改革[N];经济日报;2004年

10 记者 张立东 王青山;南充开展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N];四川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宏伟;俄罗斯(苏联)农业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朱艳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农业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春红;赫鲁晓夫时期西伯利亚农业改革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2 赵路宽;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过程探析[D];河南大学;2016年

3 刘月坤;俄罗斯农业改革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4 李靖;论日本农业改革中的政府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查星星;民国时期安徽的农业改革[D];安徽大学;2007年

6 郑金彪;清末安徽农业改革(1895-1911)[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51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851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9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