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的性别分析:基于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女性生计资源的调查
本文关键词:反贫困的性别分析:基于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女性生计资源的调查
更多相关文章: 反贫困 性别分析 贫困女性 少数民族山区 生计资源
【摘要】:在中国,山区占全国领土面积的2/3以上,由于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发生率较高。少数民族山区的贫困女性更是贫困者中的弱势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生计资源的缺乏是典型特点。可持续生计分析是目前国际反贫困的主流分析框架,采用生计分析,可以凸显以人为中心的反贫困策略。调查发现,在滇桂黔石漠化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村落中,贫困女性的生计资源特点为:资源总体缺乏,品种单一;现有资源利用不足,获得方式水平较低;人力资源开发有限,社会参与愿望弱。根据这一状况,可采取"看得见人"的反贫困策略:重视性别贫困靶向的资源整合,让生计可持续;推进民族教育改革,提高生计能力;建立性别统计制度,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反贫困 性别分析 贫困女性 少数民族山区 生计资源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女性现状与因地制宜脱贫政策研究”(12BMZ080)
【分类号】:F323.8
【正文快照】: 贫困,通常被定义为“剥夺”,或者是对最低限度基本需要的剥夺,或者是对满足这些最低限度基本需要的必要资源的剥夺。[1]70消除贫困这一历史性、世界性、发展性的现象,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人类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近年来,在对贫困的多元研究中也包含了资源分布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全功;程蹊;;子女教育、代际支持与家庭贫困的变动[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03期
2 纳列什·辛格,乔纳森·吉尔曼;让生计可持续[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扬;冯敏良;;残疾人就业实践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2 张慧;李永前;李新然;朱克西;陈霞;;西南地区水库移民替代性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基于云南鹤庆县龙开口村的调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年06期
3 陈胜东;孔凡斌;;基于生态移民的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与展望[J];鄱阳湖学刊;2016年05期
4 刘晓凤;刘燕华;;黄河青海段水库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24期
5 夏季;涂晶;;南水北调外迁移民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重构[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6 高功敬;陈岱云;梁丽霞;;中国城市贫困家庭生计资本指标测量及现状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7 伍艳;;贫困山区农户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基于四川省平武县和南江县的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03期
8 李蔓莉;;区域分异中的贫困家庭代际传递实证研究[J];西部发展研究;2014年00期
9 赵锋;;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理论比较与研究述评[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10 江易华;余凌;黄炜;;失地农民适应能力重构:一个分析框架[J];农村经济;2015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2 邹薇;张芬;;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3 王海港;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变动及其对长期平等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4 张文娟,李树茁;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研究——运用指数混合模型验证合作群体理论[J];统计研究;2004年05期
5 李伟;教育与健康水平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一项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05期
6 陈皆明;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宜武;;四川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J];四川省情;2006年09期
2 林志斌,王海民;论小额信贷运作中的性别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9年01期
3 李英桃;;安全视域下的性别议题与性别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5期
4 韩阳;;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职业性别不平等原因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2期
5 吴水田,陈平平;略论性别与旅游关系中的若干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5年07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志斌;;性别敏感的参与式项目规划——使妇女直接参与社区决策的途径[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林志斌;;性别敏感的参与式项目规划——使妇女直接参与社区决策的途径[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3 张素玲;;被建构的女性:晚清至“五四”时期民族主义话语中的性别表述及其社会文化意蕴[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肖巍;性别分析:送你一根新“拐杖”[N];中国妇女报;2014年
2 王海燕;上海将扩大分性别统计覆盖范围[N];中国妇女报;2010年
3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鲍传文;性别平权须建基于包容和尊重[N];深圳特区报;2012年
4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国和 通讯员 谢振文;完善公共政策 推动性别平等[N];深圳特区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游春亮 ;设立性别平等机构并赋予其执法权[N];法制日报;2012年
6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苹 通讯员 傅莲轩;我市酝酿制定性别平等促进条例[N];深圳特区报;2010年
7 余长秀 本报记者 叶海燕;深圳有望出台首部性别平等地方立法[N];中国妇女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叶海燕;解读《深圳经济特区性别平等促进条例》十大亮点[N];中国妇女报;2012年
9 李慧英;瑞典的性别平等机制[N];中国妇女报;2005年
10 丁娟;运用性别分析工具的几个原则[N];中国妇女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安平;性别平等的法律建构[D];苏州大学;2004年
2 Alphaeus T.Koroma(库马);塞拉利昂社会经济发展中女性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蒙蒙;我国高校性别教育及发展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蔺志敏;幼儿园性别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娅;论人类性别观的现代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冬梅;论性别文明[D];河北大学;2004年
5 冯采玲;普通高中性别课程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章梦瀚;性别平等教育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航;语文教学中的性别平等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吕佳岭;性别鸿沟的跨越—女性主义视角下班级性别差异问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9 贺洁;网络时代的女大学生性别教育[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李艺怀;论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52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852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