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临澧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19:34

  本文关键词:临澧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临澧县 土地利用变化 物质代谢 典型相关模型 回归分析模型


【摘要】:县域土地利用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有序,直接关系到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也关系到县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和“美丽乡村”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而提出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此背景下,开展临澧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效应研究,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物质代谢效率。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量化模型对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程度进行量化分析,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对物质代谢进行核算,采用典型相关模型和回归分析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效应进行分析,最后对临澧县2009-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建设用地呈现增长趋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递增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和土地分布均衡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以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非农化土地用途转化为主,土地利用深度和广度逐年提升。(2)物质输入角度,临澧县直接物质输入总量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其中本地开采占比第一;物质总需求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其中本地提取隐藏流占比最大。两者差值除2010年最大,其他年份呈现增加趋势,说明临澧县经济增长,生态包袱也逐渐加重,技术条件有待提高。(3)物质输出角度,直接物质输出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导出量和耗散性物质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物质输出总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直接物质输出和导出隐藏流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导出隐藏流的递增趋势较直接物质输出大。两者差值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说明临澧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产技术提升速度相较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技术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4)物质效率角度,临澧县物质生产力有所波动,出现先减后增再减趋势,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物质消耗强度变化趋势与物质总需求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临澧县经济发展是以环境代价为前提。(5)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效应,第一,直接物质输入随着建设用地动态度和城镇、农居、工矿、交通用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农用地动态度、未利用地动态度和耕地、园地面积的减少而增加。第二,直接物质输出与建设用地动态度成反比,与农用地动态度、未利用动态度成正比,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成正比,其增加1%,直接物质输出增加1.39万吨。第三,物质生产力与城镇、农居、工矿、交通用地呈成反比,与耕地、园地成正比,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成正比,其增加1%,物质生产力增加0.5833元/万吨。第四,物质消耗强度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城镇、农居、工矿、交通用地成正比,与耕地、园地成反比。基于以上结果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1)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分区制度,努力保证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节产业结构;(3)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增加单位能耗创造的GDP。
【关键词】:临澧县 土地利用变化 物质代谢 典型相关模型 回归分析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1
  • 1.1 选题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12-16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6-19
  • 1.5 理论基础19-21
  • 2 研究区概况21-24
  • 2.1 自然地理概况21-22
  • 2.2 社会经济概况22
  • 2.3 生态环境概况22-24
  •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24-49
  • 3.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24-27
  • 3.2 物质代谢核算方法和数据来源27-42
  • 3.3 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效应研究方法42-49
  • 4 临澧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效应分析49-69
  • 4.1 临澧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49-51
  • 4.2 临澧县物质代谢核算51-55
  • 4.3 临澧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效应分析55-66
  • 4.4 临澧县土地利用及其物质代谢存在的问题66-67
  • 4.5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效应的土地利用对策67-69
  • 5 结论与展望69-71
  • 5.1 结论69-70
  • 5.2 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4
  • 附录74-75
  • 致谢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2 方华荣;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3 欧建华;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4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5 樊杰,吕昕;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6 何英彬,陈佑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02期

7 陈立民;海河流域山西省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8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新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区域调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6期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10 蔡邦成;陆根法;陈小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南京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运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10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10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宇苗子;黄土塬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力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黄旭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堵河流域产流产沙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Laari Prosper Basommi;加纳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以及对水质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9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荣月静;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南京市碳储量与生物多样性功能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王亭停;海淀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屈永慧;不同土地资源要素多样性格局的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丹桂;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50年间LUCC及其驱动力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郭婧锐;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黄霜;基于CLUE-S模型的成长型矿业城市空间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陆勇衡;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赵健龙;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李函娇;IDRISI支持的榆林多目标土地利用变化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31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931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f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