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区不稳定耕地分析及退耕可行性评估
本文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区不稳定耕地分析及退耕可行性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 荒地开垦 生态系统 经济分析 西北地区 不稳定耕地 退耕 可行性评估
【摘要】:受不利的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稳定生产和可持续生产能力较弱。基于全国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系统分析了地区不稳定耕地现状、成因,并进一步以新疆尉犁县为典型案例,建立基于生态约束强度的多情景模拟方法,设置生态安全情景、综合协调情景和耕地保护情景三种不稳定耕地退耕情景,模拟地区不稳定耕地退耕前后土地用途调整及退耕规模,在此基础上评估不同情景下不稳定耕地退耕影响及退耕可行性。研究发现,1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存在510 021.53 hm2不稳定耕地,集中分布于新疆北部、甘肃中东部和宁夏中南部,以旱地、水浇地为主的地类结构及较低的耕地质量导致不稳定耕地利用状况普遍不佳;2土地荒漠化、沙化是地区不稳定耕地形成的主要原因,草原、林区和内陆河道过度开垦也是造成地区耕地不稳定的因素;3三种退耕情景下,尉犁县棉花产量将分别下降28.64%、20.34%和10.43%,农民短期棉花种植收入虽受到严重影响,但考虑到退耕后土地用途调整带来的林果业等长期收入,农民总收入将分别增长10.41%、12.01%和15.25%,退耕也有利于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增长26 743.05万元、19 559.81万元和15 147.52万元,综合权衡下尉犁县不稳定耕地退耕具有可行性。西北地区需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土地的无序开垦,尽快出台区域生态红线等管制制度,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达到协调一致。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荒地开垦 生态系统 经济分析 西北地区 不稳定耕地 退耕 可行性评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373127) 中国土地规划勘测院外协项目(20130517)
【分类号】:F323.211
【正文快照】: 赵爱栋,许实,曾薇,曲福田,马贤磊.干旱半干旱区不稳定耕地分析及退耕可行性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7):215-225.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6.17.029 http://www.tcsae.orgZhao Ai’dong,Xu Shi,Zeng Wei,Qu Futian,Ma Xianlei.Analysis of unstable farmland i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著名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专家宋桂琴研究员谈:土地利用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J];水土保持通报;1997年05期
2 赵文智,程国栋;人类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后果及其缓解对策[J];中国沙漠;2000年04期
3 田小海,邹社校;土地利用-作物生产系统模拟研究进展[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陈水森,黎夏,邹春洋;珠江口岸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基本特点[J];人民珠江;2001年05期
5 高俊峰;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洪涝灾害响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2期
6 李团胜;陕西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研究;2004年02期
7 郭欢欢;李波;侯鹰;孙特生;;元胞自动机和多主体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8 申怀飞;侯刚;翟书梅;程昌甫;;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年06期
9 王毓瑚;我国历史上土地利用的若干经验教训[J];中国农业科学;1980年01期
10 张凤洲;土地利用现状面积快速量算方法简介[J];中国水土保持;198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龙花楼;张献忠;王军;罗明;;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研究——以四川省中江县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段飞舟;刘雪华;;岷江流域山区县的经济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马边县为例[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4 贺一梅;杨子生;李云辉;杨宗文;张义琳;王云鹏;;金沙江上游高山高原区近40年来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5 柴敏;郭治兴;邓权权;;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贺一梅;杨子生;李云辉;张义琳;王云鹏;;金沙江中游中山高原与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云南宾川县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7 吕雄杰;陆文龙;宋治文;张昱;;GIS支持下的静海县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谭少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江玲;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温仲明;纸坊沟流域近百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 王瑞燕;县域尺度环境脆弱性演变及其土地利用/覆盖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5 常春艳;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土水资源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6 王萍;遥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提取的决策树方法[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7 沈润平;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以江西鄱阳湖地区为例[D];浙江大学;2002年
8 宇苗子;黄土塬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力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买凯乐;基于ALOS遥感影像的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景观制图及格局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永慧;不同土地资源要素多样性格局的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2 卫建军;延安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3 程光大;基于分形的宁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克强;明清苏州地区土地利用及其可持续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5 薛阿亮;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监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董静波;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金民;马衔山地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王琳;莱州湾南岸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国义;农户决策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10 张海东;基于GIS的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1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93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