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府谷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发布时间:2017-10-13 22:12

  本文关键词:府谷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耕地后备资源 开发利用 潜力评价


【摘要】:对于人类维持生存和发展来说,耕地资源是最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但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上取得显著成绩,国内的耕地资源数量出现了大幅度减少。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使得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凭借着优厚的煤炭资源优势,府谷县的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府谷县的耕地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土地资源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矿业开采产生的废弃工矿用地被闲置,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量持续增长,而扩张式的土地资源开发也给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区域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缓减用地矛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府谷县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在开展全面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查清县域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以及进行开发利用的可能性,为耕地后备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促进全县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土地整治规划合理性。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以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土地稀缺理论为指导,在对府谷县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摸底,构建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体系,对全县耕地后备资源的可开发利用潜力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形成评价成果。最后,提出开发项目的保障措施和有关建议,为更好地服务于府谷县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 开发利用 潜力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2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选题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4
  • 1.3.1 国外研究进展11-12
  • 1.3.2 国内研究进展12-14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7
  • 1.4.1 研究内容14
  • 1.4.2 研究方法14-15
  • 1.4.3 技术路线15-17
  • 第二章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理论17-21
  • 2.1 基本概念17-19
  • 2.1.1 土地17
  • 2.1.2 耕地17-18
  • 2.1.3 耕地后备资源18
  • 2.1.4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18-19
  • 2.2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基础理论19-21
  • 2.2.1 人地关系理论19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19-20
  • 2.2.3 土地稀缺理论20-21
  • 第三章 府谷县概况21-27
  • 3.1 行政区划21
  • 3.2 自然环境概况21-23
  • 3.3 社会经济概况23
  • 3.4 府谷县土地利用状况23-24
  • 3.5 府谷县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24-27
  • 3.5.1 土地利用率高,农用地所占比重大24
  • 3.5.2 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大,后备资源有限24-26
  • 3.5.3 城乡用地需求显著增加26
  • 3.5.4 耕地保护任务艰巨26-27
  • 第四章 府谷县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分析27-33
  • 4.1 宜耕后备资源筛选指标27-29
  • 4.2 府谷县后备耕地资源概况29-31
  • 4.3 府谷县宜耕后备资源分布特征31-33
  • 4.3.1 以可开发其他草地为主31
  • 4.3.2 多分布于黄土丘陵区31
  • 4.3.3 耕地后备资源紧缺31-33
  • 第五章 府谷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33-49
  • 5.1 评价原则和方法33-34
  • 5.1.1 评价原则33
  • 5.1.2 评价方法33-34
  • 5.2 评价指标体系34-44
  • 5.2.1 评价单元的确定34
  • 5.2.2 评价因素的选择和分析34-39
  • 5.2.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39-44
  • 5.3 综合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44-49
  • 第六章 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保障措施和建议49-53
  • 6.1 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保障措施49-50
  • 6.1.1 行政保障措施49
  • 6.1.2 经济保障措施49-50
  • 6.1.3 技术保障措施50
  • 6.2 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和建议50-53
  • 第七章 结语53-55
  • 7.1 主要结论53-54
  • 7.2 存在的不足之处54-55
  • 参考文献55-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9-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春霞,臧上海,介长春;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性供应初探——以鹤壁市为例[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08期

2 闫雪松,周世烨;耕地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国土资源;2004年03期

3 高宏林;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与效益分析[J];安徽科技;2004年06期

4 刘孝宝,邓良基,高吉喜,孙静;雅安山区耕地后备资源综合生产力评价[J];山地学报;2004年03期

5 郭棣;黔西北地区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及可持续利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6 王庆日;黄葆明;余振国;;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年03期

7 李翔业;;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8 陈昱;陈银蓉;马文博;;湖北省可整理耕地后备资源的测度与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年20期

9 王薇;商梅;;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J];吉林农业;2010年11期

10 冯雪;刘英丹;李迪;;保护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的发展建议与措施[J];吉林农业;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s,

本文编号:1027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027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4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