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自然灾害对口支援政策改进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自然灾害对口支援政策改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自然灾害 对口支援 间接经济损失 汶川地震 恢复力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全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探索,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无论是在宏观制度和政策设计方面,还是在微观的减灾救灾措施实施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誉。在我国众多富有成效的救灾减灾政策中,对口支援政策在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要指出的是,尽管对口支援政策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支援方应该支付多少?按照何种标准进行援助?这方面鲜有相关研究,一直是对口支援政策的含混之处。本文认为,在确定对口支援的援助标准时,可以以间接经济损失值为参照。首先计算自然灾害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综合考虑受损区域经济系统的恢复能力等因素,根据支援方对口支援金额与间接经济损失正相关的原则,确定自然灾害对口支援的援助金额,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更加合理、长效的对口支援政策。最后,以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地震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阐述理论基础。简要介绍了从间接经济损失角度重新设计对口支援政策的理由;系统论、互惠利他理论以及公平理论。(2)评估间接经济损失。采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以下简称IRIO)计算汶川地震对其他各关联省份的间接经济损失值;构建省域经济系统恢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各省域经济系统的恢复力;利用省域经济系统恢复力修正用IRIO计算出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值,得到实际间接经济损失;用支援方的对口支援金额除以其相应的实际间接经济损失值,以此为指标,评价汶川地震中各支援省市的对口支援行为。(3)改进对口支援政策的思路。在对口安排方面,按照“一帮一”的原则,依据支援方经济能力和受援方灾情程度,结合安置阶段已经形成的对口支援格局,同时根据“支援额与实际间接经济损失成正比”,以及灾区恢复重建的对口支援资金需求额,进行结对支援:对口支援主要内容为:按照对口支援前期的“应急性对口支援——输血”到后期“区域合作一一造血”的思路,并以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地震为例,对改进后的对口支援政策进行实证。本文从间接经济损失角度对自然灾害对口支援政策进行优化,可以为自然灾害对口支援政策的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实际间接经济损失值计算方法、对口支援政策评估指标以及改进后的对口支援政策框架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1)构建省域经济系统受到灾害的间接扰动后的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各个省域经济系统的恢复能力,然后利用省域经济系统恢复力修正间接经济损失值,得到实际间接经济损失值。(2)从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视角尝试对对口支援政策进行改进,给出对口支援改进后的政策框架。在对口安排方面,按照“一帮一”的原则,依据支援方经济能力和受援方灾情程度,结合安置阶段已经形成的对口支援格局,同时根据“支援额与实际间接经济损失成正比”,以及灾区恢复重建的对口支援资金需求额,进行结对支援;对口支援主要内容为:前期的“应急性对口支援——输血”,后期的“区域合作——造血”。
【关键词】:自然灾害 对口支援 间接经济损失 汶川地震 恢复力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2.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引言9-17
- 1.1 研究背景9-11
- 1.2 研究目的11-12
- 1.3 研究意义12-13
- 1.3.1 理论价值12-13
- 1.3.2 实践意义13
- 1.4 研究内容13-14
- 1.5 研究步骤14-15
- 1.6 技术路线15-17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7-25
- 2.1 对口支援政策研究17-18
- 2.2 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18-21
- 2.2.1 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涵义18-20
- 2.2.2 基于投入产出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20-21
- 2.3 区域经济系统恢复力研究21-25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评价指标25-34
- 3.1 理论基础25-28
- 3.1.1 系统论25-26
- 3.1.2 互惠利他理论26-27
- 3.1.3 公平理论27-28
- 3.2 评价指标28-34
- 3.2.1 区域经济系统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28-32
- 3.2.2 对口支援评价指标32-34
- 第四章 数据、模型与方法34-43
- 4.1 数据说明34
- 4.2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O)34-39
- 4.3 熵权TOPSIS法39-43
- 第五章 实证分析43-52
- 5.1 描述性分析43-47
- 5.2 实证结果47-52
- 5.2.1 间接经济损失值47-48
- 5.2.2 区域经济系统恢复力48-49
- 5.2.3 实际间接经济损失值49-52
- 第六章 对口支援政策的改进52-62
- 6.1 原有对口支援政策52-55
- 6.2 原有政策的不足分析55
- 6.3 原有政策的改进研究55-56
- 6.4 改进后的政策框架56-59
- 6.4.1 对口支援的安排57-58
- 6.4.2 对口支援的主要内容58-59
- 6.5 芦山地震的实证59-62
- 6.5.1 灾情描述59
- 6.5.2 前提假设59-60
- 6.5.3 对口支援方案60-62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62-65
- 7.1 主要结论62
- 7.2 主要创新点62-63
- 7.3 不足与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74
- 作者简介74-75
- 致谢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伦;蒋勇杰;;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分析——兼论中央政府统筹下的制度特征与制度优势[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乔非,沈荣芳,吴启迪;系统理论、系统方法、系统工程——发展与展望[J];系统工程;1996年05期
3 饶异;;互惠利他理论的社会蕴意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4 吴吉东;郝晓琳;李宁;张洁;傅宇;;中国“举国体制”应对巨灾的经济效益评估方法及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5 周理瑞;花中东;;省际间对口支援公共资金运行机制问题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9期
6 雷平;施祖麟1;;企业数量、规模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工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经济经纬;2008年02期
7 孙伟,黄培伦;公平理论研究评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04期
8 王灵芝;;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发展优先关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年06期
9 郭菁;;行为理性:互惠利他理论的前提预设及局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01期
10 于永利;;灾后对口支援的模式与合作化转向[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红毅;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及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孙玲;区域金融差异内在形成机制和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32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03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