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集群下的高校特色专业群建设对接实践研究
本文关键词:区域产业集群下的高校特色专业群建设对接实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产业 集群 特色专业 群产业 对接 现代学徒制
【摘要】:教育必须与产业对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特色专业群是区域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上的直接反映。那如何将教育与产业集群发展有效对接,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展开分析。
【作者单位】: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区域产业 集群 特色专业 群产业 对接 现代学徒制
【基金】: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现代学徒制下关联群体利益平衡机制实践研究”(W2015214),主持人:贾晓丹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5教研重点项目课题“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群建设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YLX2015012),主持人:贾晓丹
【分类号】:G642.3
【正文快照】: 高校专业群的设置需要符合产业区集群发展的要求,专业群发展的存活与否,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培养的人才最终能否被市场接受,不能实现有效的市场对接,就会逐步失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所以说,产业集群给高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创业空间,是教育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进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丽心;;区域产业集群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2 夏飞;蒋霞英;;区域产业集群中高速公路的影响机制与相关政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3 刘刚;;广西区域产业集群与财政支持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1期
4 赵立龙;陈学光;;区域产业集群理论及演进研究述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王福君;;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高职商贸类专业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年12期
6 王浩;;发展区域产业集群的公共政策[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7 尹文秋;;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研究[J];中国市场;2013年41期
8 袁振权;陈秀梅;;后危机时代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9 黄蕾;;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新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10 赵惠芳;周艳蕾;闫安;;合芜蚌跨行政区域产业集群水平评价[J];江淮论坛;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厚亮;陈华;薛晓梅;;政府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吴传清;;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术语、权属和商标保护模式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张波 特约记者 赖南坡;努力培育区域产业集群[N];韶关日报;2007年
2 刁巍;市建行紧盯区域产业集群支持向海发展[N];盘锦日报;2011年
3 湖北省谷城县县长 李传寨;实施区域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特色经济[N];农民日报;2005年
4 邹建良 赵远远;专业群对接产业群 人才群直通企业群[N];浙江日报;2010年
5 记者 夏凌北;产业升级是重振实业新动力[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真;区域产业集群的空间演化机理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吴燕;我国区域产业集群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邢晓强;区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钱颖佩;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支持政策的优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俊;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刘荔;基于特色产业基地的河北省区域产业集群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7 云峰;中国省级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曹雄军;珠三角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政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于涵;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实证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5年
10 刘斯康;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24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12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