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跨域治理与区域协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的时代审视

发布时间:2018-01-04 21:41

  本文关键词:跨域治理与区域协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的时代审视 出处:《人文杂志》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跨域治理 区域协同 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


【摘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文化延伸和文化自觉。跨域治理与区域协同是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过程中基于客观实际而产生的创新性诉求和应然性选择。遵循共同发展的理念,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愿景,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跨域治理模式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联动的区域协同路径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产业,能够有效摒除传统刚性发展的伴生弊端,实现文化资源价值增值和产业结构柔性转化,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Abstract]:The Silk Road cultural industrial belt is the cultural extension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strategic concep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ross-domain governance and regional coordination are innovative actions based on objective rea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ilk Road cultural industrial belt. The choice of seeking harmony should be natural. Follow the concept of common development. Take the win-win cooperation as the goal vision, develop the Silk Road cultural industry through the government leading, the market operation,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cross-domain governance model and the resources integration, the superiority complementation, the cooperation linkage regional coordinated path development silk road cultural industry. It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disadvantages associ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igid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value added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flexibl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西部地区政府主导型文化管理模式建构研究”(10YJA630098) 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与文化治理研究”(2014G6111004)
【分类号】:G124
【正文快照】: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交流通道,它联结了世界三大古文明发源地,促成了亚欧大陆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有无互通,建构了一个典型的多元文化集聚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地理空间、文化价值和经济功能,结合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花建;;论文化产业与旅游联动发展的五大模式[J];东岳论丛;2011年04期

2 金元浦;;做好文化顶层设计,转变文化发展方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3 王艳;;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北与京津“共栖”式对接为例[J];新闻界;2011年01期

4 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贾玉娥;;进一步加强和引导文化产业协会建设——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协会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6 赖茂生;闫慧;叶元龄;李璐;;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整合与协同理论和实践研究[J];情报科学;2009年01期

7 齐勇锋;吴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05期

8 孙亚辉;;丝绸之路的价值弘扬与文化旅游的开发及优化[J];社会科学家;2014年05期

9 孔杰,曾维和;非营利组织的文化管理及机制转换[J];学术研究;2004年11期

10 孙晓岚;;“视域融合”对中西文化交流及文化建设的启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友峰,付昌玲;论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的探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杨小玲;刘晴;;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非利用价值评估——以西安大唐芙蓉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5 汪裕雄;艺境求索中的文化批判──宗白华美学思想评议之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张雪梅;;伽达默尔对艺术作品的探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方大春;;区域经济发展中文化动力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陈远洋;;沈尹默新诗融古发新探源[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季国清;权力话语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式的知识生产[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10 孙红;居中阐释:中西解释之途[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倩倩;;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积极作用[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孟庆耘;;艺术市场管理特征的探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白玮;;“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郭俊华;;天津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5 郭国祥;郭曙岩;;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发展[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飞燕;;如何有效传播文物所承载的文物内涵[A];科学与艺术·数字时代的科学与文化传播——2012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孙承叔;;回到生活世界——西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革命转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0)[C];2012年

8 张旭曙;;“功夫在读者”——朱熹诗学阐释思想发微[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9 申洁玲;;《诗经》经学阐释体系的形成[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10 钱士茹;丁铭晨;;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持续成长——以江汽集团为例[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颖;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暖;博山琉璃及其产业化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赵斐;2003-2010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中起;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谭晓丽;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杜开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军;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韩顺法;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自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静辉;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梅梅;我国演艺业经营战略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晓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湖北省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6 杨晓媛;快速原型技术在彩雕黑陶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杨艳利;从历史走向未来[D];安徽大学;2010年

8 陶煊琼;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杨月华;天津文化产业中的相声演出市场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10 李鹏;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视野中的真理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若朋,荣蓉,吕廷杰;基于知识交流的两种产业协同模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朱显平;邹向阳;;中国—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6年05期

3 刘清鉴;中亚五国独立以来的经济走势[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0年02期

4 贾文华;;欧盟对中亚发展援助述论[J];俄罗斯研究;2007年04期

5 罗争玉;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6 胡大立;;产业关联、产业协同与集群竞争优势的关联机理[J];管理学报;2006年06期

7 欧阳正宇;;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12期

8 阿·阿卡耶夫;丝绸之路外交[J];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02期

9 李同升,陈宗兴;关于我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规划与建设的若干思考[J];经济地理;1997年01期

10 郭济兴;现代管理和中国传统文化[J];经济经纬;2003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晓辰;[N];经济日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白卫星;开发建设宁夏沿黄产业带初探[J];干旱区地理;1993年02期

2 蔡尚伟;刘锐;翟真;;关于“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玉文;;加快沈本一体化进程,促进沈本医药产业带建设[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2 张云;武义青;;环京津生态产业带建设构想[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陈玉文;姜儒;成琳琳;;促进沈本医药产业带(沈阳区域)建设的对策建议[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4 袁跃云;刘洪文;;云南省优势肉羊产业带建设现状、思路和措施[A];2005中国羊业进展——第二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会刊[C];2005年

5 郑益智;黄国成;;浅析福建热作发展态势,商讨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A];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规划研讨会——热带作物产业发展总论论文集[C];2006年

6 李政来;焉宇成;周闫;;康平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伟;我省将大力发展6大优势产业[N];河北日报;2007年

2 记者 邓书恒;山区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出台[N];石家庄日报;2006年

3 侯玉;大连推进软件产业带建设[N];国际商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宏宸;打造“软实力” 文化产业力担重任[N];民营经济报;2007年

5 记者 潘秀慧;视察沿海产业带建设[N];温州日报;2008年

6 记者 尤海峰;全力加快沿海产业带建设[N];温州日报;2008年

7 记者 潘秀慧邋实习生 庄越;六点建议供决策参考[N];温州日报;2008年

8 记者 明文团 通讯员 张海明;用“读秒”的紧迫感推进产业带建设[N];昌吉日报;2008年

9 记者 黄还春;找差距 抓落实 努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N];温州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举全局之力服务沿海产业带建设[N];温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利民;中国扎兰屯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祥妹;产业带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蓉;江苏省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3 李晓健;山东省金融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胡艳慧;产业带的发育及其演化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小平;基于集聚效应的江苏省产业布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刘婷;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7 殷娟娟;临汾市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周亚雄;西部地区乡镇社区产业发展及其地域效应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雪霞;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发展现状与对策[D];兰州大学;2006年

10 李明;中国东北与俄远东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80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380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1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