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制定中制度的重要性:后冷战时代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 乌克兰 白俄罗斯 国内体制 经济结构 外交政策制定 俄罗斯 欧盟 出处:《吉林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这篇文章的灵感源于后苏联地区事务的谜题,这一谜题源自后苏维埃国家在苏联解体后采取的不同的外交政策。随着苏联的解体,原苏联共和国面临外交政策制定独立化的艰巨任务。因此,这些国家在确定其主要地区性伙伴方面做出了重大改变,并将其外交政策进程导向特定的轨道。但是,破解这一谜题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应当缩小研究的范围,研究置于困境中心的几个国家。 其中,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外交是最值得关注并具有挑战性的。乌克兰选择通过追求欧洲一体化走亲西方道路,而白俄罗斯则寻求发展同俄罗斯及其他前苏联加盟国的关系。上述案例值得关注与需要解释的原因在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在后冷战时代面临了持续的分化。因此,本论文指向如下问题: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最初具有相似的内外条件,但是为什么最后却选择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在相似性方面,首先,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位于俄罗斯和欧盟这两大区域性主要行为体之间,这意味着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衡量自身所需的收益与代价时,俄国和欧盟具有同等重要性。其次,两国都处于前苏联工业发展的黄金地带并延续到苏联解体后。另外,两国拥有与俄罗斯相似的斯拉夫传统,并在长期的历史时期中在东西方之间被分割。 本研究与现有的基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路径是不一致的。因此,这项研究认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国外交政策的差异源于两国表现为以国内经济结构为代表的不同的国内体制,这种体制承自前苏联,并决定了两国1991年之后的外交政策。谈到经济结构,我们指的是两国的专业化,即两国在前苏联共和国体制下的劳动分工,这种劳动分工下各加盟共和国根据指令进行专门化生产,由此预先决定了各个加盟共和国在苏联单一经济联合体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通过关注两国在后冷战时代的外交行为,这项研究寻求揭示上述国家深深根植于组织经济建设的政策的国内体制如何决定对外政策的差异性。 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在相似的外部条件下为什么外交政策会出现差异。结构现实主义学派倾向于认为从民族自决与独立的角度,乌克兰、白俄罗斯两国应当采取相似的外交政策,最终站在反对俄罗斯地区支配权的一边。相似地,如果它们拥有足够的动因再次加入俄罗斯的阵营,两国将遵循相似的模式,因为两国的结构性地位与国家实力大体上并没有区别。 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则倾向于认为由俄罗斯主导下的区域一体化带来物质刺激与获得更多利益的可能,使两国选择后苏联模式的区域一体化方案(尤其是与俄罗斯的合作),这是因为国际制度可以通过减少交易成本、提供信息与制定规范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但是,只有白俄罗斯遵循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逻辑,而乌克兰却选择回避参与俄罗斯主导的区域机制。 建构主义则从以相似身份、相似文化、相似民族构成与相似语言及其他反应乌白两国相似性的国内因素为基础的构建新群体的可能性的角度进行考虑。这反过来会在这些国家中建构一种归属于同一群体的自我认知,由此影响彼此间关系。在苏联加盟共和国内部,没有其他国家有如俄、乌、白三国那样,拥有如此充分而必要的形成共同体的条件与文化基础。 因此,详细分析阐释俄、白两国行为的谜题的原因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试图填补理论的局限,以一种综合而连续性的框架为这一问题提供一个完整的解释。 为此,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第二章,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第三章,前苏联经济结构研究;第四章,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的案例研究;第五章,对第四章进行补充,对2010年成立的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进行案例研究;结论。 第一章介绍陈述了主要研究问题、提出了理论框架,提供了在时间框架和案例选择背后的原理的阐述。另外,回顾了早先的研究与解释,并讨论了论文要采用的方法论。在这一章我们提出了主要研究问题:为什么乌克兰不顾自身现有政治体制将会受到西方国家持续的批评的现实,选择亲欧外交政策?如果这是因为欧盟成员国能为乌克兰提供更多经济利益,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小国更倾向于搭大国的便车,但为什么白俄罗斯却不寻求与欧盟亲近,而是在俄罗斯并没有提供如欧盟提供的更好的经济发展机遇的情况下,与俄罗斯紧密合作?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在比较政治研究中,并引入了历史制度主义框架。 通过回顾以往的研究与解释,本文将试图给出乌、白外交政策差异性提供理论解释的论点分为四大组。第一组论点构成了相关文献的大部分,主要关注在塑造这些国家外交政策的过程中,民族认同、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组论点强调历史的作用,并强调争议性角色对乌俄动态的影响。第三组论点重在探讨白俄罗斯、乌克兰两国内部政治经济行为体的个人与集体利益的角色及对两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第四组论点强调外部因素,比如白、乌两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程度,以及俄罗斯如何利用这一杠杆在必要的时候对两国诉诸胁迫。除了上述四组的研究,我们也关注R.Abdelal和K.A.Darden所做的两项重要研究,他们从事于研究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对外经济政策上体现出的差异性这一类似的谜题,并关注苏联解体后的区域经济。Abdel关注乌、白两国制定对外经济决策时民族主义的重要性。他强调这些国家民族主义者在这些国家的角色,特别是他们在呼吁国家给予其在特定对外经济策略的支持的能力。他认为,民族主义团体与前苏联统治精英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后者是否能重视前者,并将前者置于外交决策的重要位置。Darden基于这些国家的统治精英的想法在其外交决策中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对这些国家的外交行为的谜题做出了解释。Darden列出了三种在这些后苏维埃时期统治精英中流行的经济理念——自由主义、重商主义和苏维埃一体论。因此,后苏维埃国家间的外交政策显示出巨大的差异性。通过回顾相关文献,这一章讨论了对创新的努力以及其他有信服力的解释的不断增长的需求,这可以推动填补解释后苏维埃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论空白。 第二章,通过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基础的理论框架,论文提供了另外一个解释的选择。历史制度主义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比较政治学领域,它用来解释不同国家、针对不同问题以及在不同时间政策发生的不同变化,它涉及人群组织的方方面面,并以制度安排及其影响为基础。历史制度主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伴随着国际关系理论将国内政治与决策制定因素纳入研究范畴的新一轮革新,反映出我们整合国内经济体系的努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历史制度主义中的“制度”,不仅指的是正式的组织,还泛指一切对人类间互动形成约束的机制。因此,本论文关注国内经济制度,这些经济制度以国内经济结构的形态呈现并运行,并反过来对决策制定过程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将集中关注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两国历史上塑造其经济结构并对外交政策选择产生影响的制度演进。这样的假设是足够充分的,因为这里所指的国内组织性实体是广泛的,例如经济结构、政治系统、军事、医保体系、教堂、宪法等等,这些组织实体都被本文视作影响决策者决策的制度。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假设,也就是本研究的关键是,制度塑造并约束偏好、目标,并最终影响个人与集体的行为。有人也许会有疑问:那么制度从哪里来?制度的发生之初多具有或然性,并在长期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影响主体的行为与互动。我们所讨论的是这样的制度如何最初被创制,如何持续演进,以及其未来变化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引入“路径依赖”概念,以构成历史制度主义研究框架的核心。所谓的“路径依赖”就是,行为体一旦选择了特定的路径,这一路径就会对行为体产生“锁定”效应,行为者就会根据这一路径,考虑先前的模式并调整自身策略。因此,影响特定制度安排的历史诱因对当今事件施加了影响,预先决定了可能的未来轨道。然而,这并不是在强调历史决定未来的一切,它只是通过强调历史在理解某些反常现象或令人费解的行为时的有效性来凸显这种可能性的偶发特征。 本研究特别关注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制度对主要决策者偏好与目标的影响。通过对构成独立政治行为体的决策者联盟的观察,本文探索了特定外交政策选择的条件。研究关注决策者联盟的原因是,它包含了不会代表整个联盟做出单方面决定的政治行为体。本文认为,制度通过减少偏好的多样性,约束并最终塑造了众多政治行为体的利益与目标。为此,制度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偏好,并导致了统一外交政策的形成,以部分或全部地满足每一政治行为体的需求。这样的对外政策目标导致了特定的外交政策选择。 第三章主要通过历史文献,追溯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国的国内经济制度(也就是经济结构)在苏维埃时期形成和演进、以及在苏联解体后延续的历史。我们研究了在苏维埃一体化概念的基础上,那些导致这些制度形成的苏维埃经济思维。我们讨论了这些概念中的潜在观念,例如基于计划经济与经济社会主义的单一经济联合体,是如何导致苏联专业化共和国的产生。换言之,除了基于国家原则的行政地区的划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还形成了经济上有明确生产分工的区域划分。因此,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劳动分工如此发展下来,在这些国家创造了不同的经济结构,并由此得以通过其不同的组织形式区分这些国家。我们的历史分析揭示了尽管两国已经高度工业化,并成为了具备同样相似经济部门的繁荣的共和国,但两国的经济组织形式却完全不同。分析同样揭示了,乌克兰主要依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并因此获得了相对独立的一种工业为主的经济,但在运行大型工厂时所需大量石油,使乌克兰仍然依赖于俄罗斯。相比之下,白俄罗在材料、能源与原材料供应上对俄罗斯与前苏联其他共和国的经济更加依赖,因为其自然资源匮乏,这进而导致机械制造和装配经济的形成。 第四章通过1991-1999年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在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制度的力量。追溯经济结构演化的历史原因的理论必要性表明了这方面的差异性。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经济结构并具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中心的国家,乌克兰被视作具有很大经济潜能的国家。因此,其经济结构在其他政治行为体眼中形成了一个不断强化的估计,即乌克兰可以打破传统的“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纽带而转向欧洲国家。这种不断强化的估计来源于经济基础,并会影响整个外交政策制定领域。 与之相比,作为经济相对具有依赖性的白俄罗斯,这种国家被视为注定要与俄罗斯及其他前苏联共和国保持传统经济纽带关系,以获得生存。因此,其经济结构对相关政治行为体产生了一个广泛的印象即是,白俄罗斯最好还是保持自己与俄罗斯及前苏联共和国传统的经济关系,否则如果执行乌克兰的方案,只能导致自我毁灭。这种决定包含了整个外交领域,因为与前苏联的纽带关系与白俄罗斯的存亡息息相关。 第五章通过关注俄罗斯、白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2010年成立关税同盟之后(2010、2011)的相关发展,探索这一关税同盟的成立。此举意在检验这些体制是否仍对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目前的外交政策产生影响。为此,我们关注每个国家对决定加入这一关税同盟的官方表态及其后果。这项充足的案例研究也显示了两国面对俄罗斯成立的关税同盟,在重复各自在1990年代初期制定的不同模式的外交政策。乌克兰拒绝了俄罗斯提出让其成为创始会员国的邀请,,彰显了其加入欧盟的决心与目标。而白俄罗斯欣然接受了俄罗斯的邀请,并参与到建设共同关税边界与海关法的进程中。因此,这项案例也表明,体制的惯性在深刻影响着这些国家外交政策的选择与制定。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乔予;;组织路径依赖的形成与超越——基于自我强化机制视角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3期
2 孟召宜;渠爱雪;李红瑞;;基于文化经济共同演化视角的区域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丰县、昆山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3 许田波;;大一统对抗制衡[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1期
4 Andrew M.Pettigrew;Richard W.Woodman;Kim S.Cameron;高静美;李宇;;组织变革与发展:对未来研究的挑战[J];管理世界;2010年11期
5 罗文恩;周延风;;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研究——背景、模式与路径[J];管理世界;2010年12期
6 刘圣中;;时间中的政治——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历史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李海东;林志扬;;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机制研究——以联想集团为例[J];管理学报;2012年08期
8 高春芽;;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方法与逻辑[J];比较政治学研究;2012年01期
9 高春芽;;结构约束与理性选择的辩证——当代民主转型理论的发展[J];比较政治学研究;2013年02期
10 常晶;;非正式制度与多民族国家建设[J];比较政治学研究;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傅沂;刘汉民;吴丽锋;;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研究——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的转变[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云强;;企业组织的路径依赖[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系统管理与复杂性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玛格丽特·列维;陈涛;;分析性叙述: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建模[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4 TB建德;処崇c
本文编号:1485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485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