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角”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协同创新研究
本文选题:协同创新 + 中三角 ; 参考:《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02期
【摘要】:协同创新是现阶段产业、区域提高创新效率、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中三角"高技术产业而言,科技资源投入有限、创新效率不高,协同创新尤其显得重要。而目前该区域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的协同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和共享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合作框架,以促进该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
[Abstrac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at the present stage. Especially for the "middle triangle" high-tech indust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put is limited, innovation efficiency is not hi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At present, the cooperative coope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 high-tech industries in the region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so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otive mechanism,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sharing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coordination and innovation. On this basis, the corresponding framework of cooperation is construct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regional economy.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湖北大学商学院;
【基金】:中南民族大学中央专项基金项目(ZSQ10012)
【分类号】:F27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岩;翟瑞瑞;张斌;;科技资源配置、协同效应与企业创新绩效[J];财经论丛;2014年03期
2 冯锋;汪良兵;;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区域科技政策绩效提升研究——基于泛长三角区域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12期
3 徐顽强;段萱;;从定位重叠到科技协同——区域整合视域下“中三角”城市群发展路径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06期
4 王毅;张雄;;基于高度集约化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年05期
5 周正;尹玲娜;蔡兵;;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3年07期
6 熊小刚;;“中三角”跨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岩;李海波;陈铁;李星洲;高晓瑾;;长三角区域内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比较研究——基于创新主体政府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8期
2 顾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年03期
3 王进富;赵慧;张颖颖;;产学研协同创新自组织作用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年10期
4 冯锦山;李金宇;杨腾裕;吕水燕;罗辉;;粤西地区高校2013年合著论文的计量图谱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5 刘杜娟;任晓斌;;基于信任演进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知识转移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4年12期
6 许骏;王晓雪;李祥进;;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策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7 陈洁;冒益海;吕心力;吴新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及绩效评价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年02期
8 王君华;;政府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年08期
9 朱永跃;顾国庆;;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信任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19期
10 汪传雷;熊月霞;潘珊珊;;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1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邱建华;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及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张淑辉;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3 张琰飞;新兴技术研发主体间协同创新效应实现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4 黄正夫;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高慧;高校科技管理政策的绩效评价与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思思;市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郑莉莉;基于协同创新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张武林;区域环境政策感知对企业碳减排行为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4 潘珊珊;国家高新区协同创新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5 李敏;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协同创新共生模式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6 吴云姣;我国高校协同创新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7 周建超;重庆市专利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
8 张弛;山东省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估[D];山东大学;2014年
9 卢鹏好;基于知识共享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10 王晓雪;房地产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及机制研究[D];长春工程学院;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万涛;;长株潭城市群研究综述[J];城市;2008年10期
2 赵勇;白永秀;;城市群国内研究文献综述[J];城市问题;2007年07期
3 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4 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4期
5 肖金成;汪阳红;;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造和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6 朱景鹏;区域主义理论基础与相关学说[J];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01期
7 彭纪生;仲为国;孙文祥;;政策测量、政策协同演变与经济绩效:基于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9期
8 邹林全;;科技创新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01期
9 吕明洁;;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绩效评价的DEA分析——以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为例[J];经济论坛;2009年20期
10 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 严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敏;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分类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初步认识[J];安徽科技;2002年08期
2 王玉春;略论我国高技术产业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37期
3 ;我国高技术产业面临新挑战[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3年05期
4 《我国高技术产业分类与发展状况研究》课题组;对高技术产业相关概念的基本认识[J];中国统计;2003年03期
5 特木尔,张秀桥;内蒙古高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年04期
6 许江萍;政府扶持高技术产业:直接投入+政策创新[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年07期
7 周维富;重视国外高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挑战[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24期
8 秦琴;高技术产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一唯;;高技术产业提前达标尚需自立强身[J];每周电脑报;2004年03期
10 ;我国高技术产业提前两年达到“十五”规划的主要目标[J];有机硅氟资讯;2004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庆国;;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陈敬燮;;校办高技术产业初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蔡莉;马淑文;;高技术产业初始规模形成机理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4 张诚;朱东华;赖院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监测分析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洪转;赵强强;;基于加权灰关联的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评价[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敏;;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张红梅;匡暑炎;闫慧杰;;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地区动态评价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庆;刘云;蒋海军;侯媛媛;;北京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姚梓璇;王铮;;我国高技术产业枢纽的区位选择[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杨蕙馨;王军;;高技术产业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路径[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刘洪滨 山东海洋经济研究中心 刘 康;青岛构建国家级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战略初论[N];中国海洋报;2005年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刘洪滨 山东海洋经济研究中心 刘 康;青岛应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N];中国海洋报;2005年
3 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4 李欣玉;高技术产业异军突起[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5 丁国元;我高技术产业提前两年达“十五”目标[N];工人日报;2004年
6 (美国)鲁白;生物高技术产业及中国的机遇[N];科技日报;2001年
7 梁兴 李春临;把高技术产业培育成经济的增长极[N];陕西日报;2001年
8 ;高技术产业相关概念的统计界定[N];中国信息报;2003年
9 周倩;国内高技术产业收益有待提高[N];中国信息报;2003年
10 童加跃 邓勇;重庆:打造高技术产业重镇[N];中国财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箫迪;高技术产业生态位测度与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2 汪芳;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左莉;高技术产业二次孵化模式及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魏芳;基于产业组织的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董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及其战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6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匡致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因素和产业聚群[D];暨南大学;2001年
9 刘志迎;基于效率理论的高技术产业增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春;重庆市高技术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蒋彦;重庆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梁丽丽;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滕家佳;江苏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5 肖丽;青岛市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6 何琼;湖北省高技术产业融合带动经济增长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柳;高技术产业集聚拉动湖北经济增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况成武;我国高技术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9 高岩;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机制构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刚;高技术产业融合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82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78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