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析
本文选题:山西 + “京津冀” ; 参考:《经济问题》2015年11期
【摘要】:带动山西经济发展是一个事关资源型省份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途径,双边、多边合作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深入拓宽"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95~2013年山西和"京津冀"区域GDP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经济发展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正向影响,"京津冀"区域对山西经济发展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协整检验说明在短期内两区域经济波动具有同步性,存在合作基础。
[Abstract]: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xi is a realistic wa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provinces.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broaden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gional GDP data of Shanxi Province and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rom 1995 to 2013 is carried out by constructing a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xi has a certain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has a strong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xi. Cointegration test shows that the two regional economic fluctuations are synchronous in the short term and there is a basis for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山西财经大学;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任杰;王雨飞;;粤澳地区经济增长的协同性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2 陈军才;白淑云;;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成燕;;从“总部之争”到“一体化”——以成渝经济区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张平;;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江苏共同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8期
3 敬平;曾建国;;优化涪江流域工业布局,推动遂宁经济跨越发展——对建设涪江工业经济走廊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袁保华;孙永杰;;论驻马店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J];沧桑;2011年02期
5 李靖宇;王文凭;;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现实论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3期
6 王崇举;张益伟;张宏丽;熊萍;;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战略地位与发展定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6期
7 程永林;;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利益规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9期
8 车冰清;朱传耿;孟召宜;杜艳;沈正平;;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格局及机制[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9 赵文亮;刘永江;;构建秦巴经济走廊可行性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10 任杰;王雨飞;;粤澳经济合作:基于一体化视角的实证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耿中元;曾令华;;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变动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4期(总第26期)[C];2007年
2 王昭;杨洁;戴明泽;曹景林;;污染产业区际分布及各省承接程度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3 尹忠明;姚星;;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影响研究[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2辑)[C];2008年
4 龚静;;中国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与服务业发展存在协同性么?——基于VAR模型的动态效应分析[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6辑)[C];2012年
5 司洁陈;;代理变量在数据缺失中的应用[A];数量经济学视野下经济管理与贵州发展研究[C];2013年
6 任家福;张f ;周宗放;;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邰凌楠;薄婷婷;;各省污染产业承接程度影响因素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C];2014年
8 秦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对陕西省能源强度变动的动态效应分析——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A];陕西改革与新丝路新城镇建设研究2014年优秀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庆君;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曹泽;区域创新资源投入结构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孙卫东;经济发展阶段演进视角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4 朱克敏;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张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系统演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6 王利;中国市县“五年规划”中的空间布局规划:理论、方法、实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韩晓宇;基于人本经济视角的公路建设用地合理性评价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8 赵琨;基于系统创新的产业转型及在资源型城市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9 刘毅;基于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新动向的东北地区承接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10 姜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杰;山东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宋益剑;美国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3 吴铮;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期货市场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徐炜;船舶燃油价格波动性特征及套期保值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陶智;推进泸州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马文霞;全球化条件下的小经济体生存之道[D];暨南大学;2011年
8 张冉;“呼包鄂”经济圈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张卓;区域发展定位的一般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佳苗;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马经;朱军林;柯红霞;;粤港澳新一轮经济融合下的金融合作思考[J];南方金融;2006年03期
2 汤碧;;区域经济整合框架下的澳门产业发展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10期
3 袁申国;刘兰凤;;粤港澳经济波动协同性与金融合作可行性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11期
4 周聿峨;曾路;;粤港澳地缘经济关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1期
5 谢鹏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意义及对广东发展的影响[J];南方经济;2004年07期
6 黄国华;吕开颜;;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南方经济;2006年03期
7 何江;张馨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空间面板数据分析[J];南方经济;2006年05期
8 陈军才;白淑云;;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6年12期
9 王圣军;田军华;;粤港澳区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年08期
10 王开泳,肖玲;区域管治与粤港澳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前沿;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贻康;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透视区域经济一体化[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01期
2 韦金鸾;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3 万建强;跨国公司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J];经济纵横;2001年08期
4 易小英,涂志勇;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世贸体系的统一性[J];国外财经;2001年01期
5 张昌法;首都应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J];前线;2001年02期
6 周国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国内经验及其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7 卢艳丽;;全球化与西半球区域经济合作 评两部论述西半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书[J];博览群书;2002年06期
8 赵晋平;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透视“两地安排”[J];w挛胖芸,
本文编号:2071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071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