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石漠化地区碳流失原因与固碳增汇技术原理探讨

发布时间:2019-03-29 12:32
【摘要】:石漠化的发生发展和迅速扩张,是导致中国喀斯特生态系统碳流失的主要原因,而石漠化地区固碳潜力巨大,是国家固碳增汇的主要地区之一。为了增强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基于喀斯特小流域是石漠化治理的基本生态水文地质单元的科学认识,使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流域内物质组成结构与循环交换特征等,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进行了小流域类型的划分与剖析。针对区域社会经济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环境承载力,提出了不同类型小流域石漠化治理和固碳增汇的设计方案,建立了喀斯特"高原集雨灌溉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峰丛洼地人工种草替代型草食畜牧业模式"、"峡谷型发挥光热资源优势的特色林果模式"、"槽谷型发挥水土资源优势的竹果产业模式",为石漠化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Abstract]: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rapid expans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carbon loss in China's karst ecosystem, and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has great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areas where the nationa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creas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ecosystems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karst watershed as the basic ecohydrogeological unit for the control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re used,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small watershed types of karst ecosystem in southern China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circulation exchange in the basin. In view of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social economy, the design schemes of controlling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increas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small watershed of different types were put forward, and the karst "high-efficienc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l of high-efficienc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high efficiency of rainfall harvesting and irrigation on plateau" was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artificial recommendation of alternative herbivorous animal husbandry model", "characteristic forest-fruit model of valley-type giving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light and heat resources" and "bamboo-fruit industry model of trough-valley type giving play to the superiority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3CB95670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03B02) 贵州省农业攻关计划项目(黔科合NY字(2014)3039号)) 贵阳市科技局项目(筑合同[2012205]号)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2)6015号) “西部之光”之西部博士专项(科发人数字(2012)179号)资助
【分类号】:X1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Application of a ~(137)Cs fingerprinting technique for interpreting responses of sediment deposition of a karst depression to deforestation in the Guizhou Plateau,China[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1年03期

2 刘玉国;刘长成;魏雅芬;刘永刚;郭柯;;贵州省普定县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10期

3 刘长成;刘玉国;郭柯;;四种不同生活型植物幼苗对喀斯特生境干旱的生理生态适应性[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10期

4 朱守谦,魏鲁明,陈正仁,,张从贵;茂兰喀斯特森林生物量构成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5年04期

5 谭秋锦;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杜虎;杨钙仁;范夫静;;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长贵;铜陵地区岩溶塌陷基本特征及防治方向初步探讨[J];安徽地质;1994年04期

2 王昕亚;王建力;胡蓉;袁红;严焕德;;西南岩溶地区生态退化及重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3 楚文海;苏维词;鄢贵权;杨先寿;朱文孝;;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4 张婕;苏维词;张凤太;;新农村建设下的贵州岩溶山区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5 王中美;丁坚平;储学伟;;岩溶水资源在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6 魏兴萍;;重庆南川岩溶区水土流失时空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7 杨平;王祥;;长顺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期生态效益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8 王宏远;韩志敏;刘子琦;;中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9 袁红;胡宁;黄运湘;张扬珠;何寻阳;谢红霞;;西南岩溶坡地土壤流失的养分含量响应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10 尹文青;谢世友;魏虹;周晨霓;;重庆市岩溶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一林;张平仓;;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研究综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张浩;李景阳;梁风;王新华;;碳酸盐岩软弱夹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阳兵;王世杰;罗光杰;;碳酸盐岩成土作用及其上覆土层成因的讨论[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 兰安军;潘祖燕;文锡梅;;基于GIS的贵州喀斯特坡立谷空间格局分析[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熊康宁;梅再美;彭贤伟;蓝安军;;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与示范典型研究——以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为例[A];贵州省生态立省研究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蕴;孙良;刘新华;王冲;;济南市南部山区水源涵养能力分析[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7 吴耿;刘建民;甘露;余龙江;栗茂腾;;西南岩溶区两种忍冬属植物叶片发育过程中的金属元素含量特征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喻理飞;朱守谦;祝小科;谢双喜;;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评价和修复技术[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苏维词;周庆珍;;贵州省岩溶地区珍稀濒危观赏植物及其保护[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谯文浪;;“两高”走廊带地质遗迹类型、分布及开发建议[A];贵州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忠华;喀斯特森林植被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稳定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欧阳资文;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生态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雷军;宜万铁路施工期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蒲俊兵;重庆市地下河发育、分布的控制机制及水文地球化学区域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夏凯生;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发育与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魏兴萍;岩溶槽谷区水土流失特征及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曾成;湿亚热带岩溶系统水文水化学对不同土地利用的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8 沈利娜;广西果化石漠化监测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9 吴耿;西南岩溶地区典型植物适应岩溶高钙环境的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杜有新;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特征及氮磷养分有效性[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然;鄂西南岩溶洞景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马铭嘉;云南普者黑岩溶地貌特征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源;昆明新机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向志勇;邵阳县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国清;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的耦合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钟福平;许家沟泉域岩溶水开发对泉流量影响的数值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7 于佳音;重庆岩溶槽谷区坡改梯和利用自然地块生产的对比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清艳;岩溶森林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碳汇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韦丽丽;岩溶地下河系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与迁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苟鹏飞;岩溶地下水质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国江,黄荣贵,普勇,万曦;Screening Effect of the Diffusive Boundary Layer in Sediments of Lake Aha in the Suburbs of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1997年04期

2 彭韬;杨涛;王世杰;张信宝;陈波;汪进阳;;喀斯特坡地土壤流失监测结果简报[J];地球与环境;2009年02期

3 韩昭庆;;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曹慧,杨浩,赵其国;太湖丘陵地区典型坡面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J];湖泊科学;2002年03期

5 刘伟玲,谢双喜,喻理飞;几种喀斯特森林树种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J];贵州科学;2003年03期

6 姜运力;王进;丁访军;姚小华;张显松;褚永维;;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石漠化地段的植物群落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06年01期

7 俞月凤;卢凌霄;杜虎;彭晚霞;曾馥平;宋同清;;不同类型森林石灰土的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05期

8 ;Application of ~(137)Cs fingerprinting technique to interpreting sediment production records from reservoir deposits in a small catchment of the Hilly Loess Plateau, China[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7年02期

9 万国江,林文祝,黄荣贵,陈振楼;DA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EROSION TRACES OF ~(137)Cs VERTICAL PROFILES IN HONGFENG LAKE SEDIMENT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1年08期

10 ;Geochemical records of carbon in recent sediments of Erhai Lake, China: Implication of effects of the Himalayas uplift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9年S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俊;马兴跃;邓菊芬;唐昊;;云南石漠化地区草地治理的思考[J];草业与畜牧;2008年03期

2 戴晓勇;杨成华;王进;姚小华;任华东;龚榜初;;贵州石漠化地区主要人工造林树种调查分析[J];贵州林业科技;2008年03期

3 叶为民;张文翔;陈宝;黄雨;卢耀如;;石漠化地区土壤退化的风险指标体系[J];灾害学;2010年S1期

4 张远瞩;李勇;谢世友;;岩垂草在重庆石漠化地区的引种适应性研究(英文)[J];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2010年03期

5 姚家平;李彪;熊智;刘绍雄;王金华;;云南石漠化地区土壤性质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10期

6 黄梅梅;白雪;李莉;宋宪军;;略论广西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桑园的重要意义[J];绿色科技;2013年07期

7 ;关于我国西南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建议[J];学会;2001年09期

8 倪雪波;刘荣高;王世杰;;石漠化地区植被对干旱敏感性的遥感观测[J];地球与环境;2009年03期

9 李克勤;王长金;张忠;;册亨县石漠化地区生态脆弱性分析[J];贵州气象;2010年04期

10 张远瞩;李勇;谢世友;;岩垂草在重庆石漠化地区的引种适应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叶为民;张文翔;陈宝;黄雨;;石漠化地区土壤退化的风险指标体系[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覃勇荣;梁文忠;陈贵常;余美君;覃兴家;刘旭辉;;不同植被对石漠化地区土壤生化作用强度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谷晓平;于飞;刘云慧;罗宇翔;;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评估综合指标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叶为民;张文翔;陈宝;黄雨;卢耀如;;石漠化地区土壤退化的风险指标体系[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5 薛亮;任华东;李生;姚小华;;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劳艳燕;全国政协民宗委到马山调研石漠化地区情况[N];南宁日报;2012年

2 詹凤合 记者 张黔泉;贵州以科技突破石漠化地区发展困境[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3 记者 刘久锋;石漠化地区将大力推进种草养畜产业化扶贫[N];农民日报;2010年

4 周金星 刘玉国;石漠化地区造林要把握好“分寸”[N];中国绿色时报;2014年

5 何毓敏;我省石漠化地区地下水 开发取得重要成果[N];贵州日报;2005年

6 记者 卢建宁;积极探索石漠化地区治理模式[N];广西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蒋卫民 本报通讯员 尹国平;治顽石 八桂求解生绿长金之道[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8 王宁;我省喀斯特综合治理加快由点到面推广[N];贵州日报;2007年

9 欣华;贵州喀斯特治理由点到面推广[N];西部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合军;三峡库区和贵州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模式及经济敏感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郑红雷;重庆南川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周余义;典型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勇;岩垂草在重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效益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戴国富;山桐子在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开发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尹亮;西南岩溶高原石漠化地区小流域土壤厚度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解继;石漠化地区区域气候条件与演变对土壤退化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49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449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f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