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1 06:17
【摘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与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本质一样,我国社会正逐渐从城乡二元型的社会演变为以工业和新兴产业为主的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上,表现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以及其内部结构的不断深化和演进。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城市化表现为土地等自然资源配置结构的大规模转换。为了保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必须重点研究土地资源的科学化转换和配置问题,才能保证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其演进的层次性关系有利于城市化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正是出于上述目的,本研究力图从产业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的角度,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产业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论文结构以及章节简介 本研究内容分为8章。第1章是导言,阐述本研究的整个研究体系;第2章为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第3章阐述城市规划中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与产业配置相关理论及其互动关系;第4章论述广义生态观与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第5章论述城市规划中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构想;第6章阐述城市空间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应用;第7章讨论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证应用;第8章探讨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的集约与动态评价问题。 上述内容,从结构上看,第2、3、4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5、6、7章是在前面部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体系,并通过实证应用进行分析验证;第8章则是整个研究的延伸。 本研究各部分内容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可以表述如下: 第2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产业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在内容和体系上的不足,提出了在当前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前提下,对产业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必须考虑主要一些问题,为第3、4章内容的扩展打下了基础;第3章分析城市规划中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理论及互动关系,综合了土地利用转换的基础理论、现代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城市群空间经济理论、城乡规划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的基础理论、城市规划的产业配置理论,通过这些分析,拓展了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基础,由于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发展和转换,产业发展和转换的过程及其模式必将影响土地用途的持续转换,因此,产业配置规划是引起土地用途转换的基本原因,研究产业配置就是寻找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章从区域产业组织理论出发,分析了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一般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关系,为系统地建立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构想打下理论基础;第4章在前述几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城市生态观的思想,说明了广义生态观是一种基于城市群空间经济思想,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演进、社会生态演进、产业动态演进的一种城市发展规划理论,以这种思想去组织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本章内容实际上是为评价结果提供了一定的验证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在构建评价的技术体系前,必须考虑的一个总体问题。 第5章的内容就是在前述理论和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单个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构想。本章从讨论评价的技术规范出发,微观地阐述了产业用地适宜性的影响因素,考虑到土地利用管理的信息化趋势,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作为评价的基本工具;在此基础上,利用本研究第2、3、4章的理论分析,提出了评价的方法:强调评价的层次性,并分别说明了评价的影响因素指标,运用GIS原理建立了评价运算模型;为了能够做好评价操作,总结了评价基础数据的组织方法,并对基础数据的组织进行了全面说明,同时指出了产业用地适宜类评价指标。最终构想了一个能够具有普遍性的评价技术工作体系。 第6章论述城市空间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应用,实际上,本章内容是将第5章论述的技术构想在结合空间决策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的具体路线探讨,同时阐述评价结果在规划评价和重点项目选址问题上的应用。在前一章的基础上,直接指出在空间决策思维下评价的技术实施路线;再将前述各章理论论述中所涉及到的评价基础因素(包括历史现状因素、区位因素、产业与发展因素、空间逻辑因素)等综合叠加到GIS运算中来,修正运算结果,得到评价结果数据库;最后,将评价结果用于统计与规划验证、规划合理修编、大型项目选址等等。从而,使评价研究在技术上成为一个完整的可验证体系。 第7章,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证应用。本章以成都市龙泉驿区的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践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结果进行总结,从实证的角度对产业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与应用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评价技术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第8章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的集约与动态评价。本章是对第5、6章的技术构想与实践的拓展。为了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在一个规划的产业集中发展区域内,既要考虑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还要考虑土地具体用途的结构比例,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区域的生态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用途会随着城市产业演进而不断转换,这也要求对城市土地在产业用途转换规划前重新进行一定的适宜性技术评价。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在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作为本研究评价技术体系的一个动态完善。 二、论文的创新要点 (1)提出了广义城市生态观的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思想 通过对城市规划中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理论进行总结与分析;通过城市产业配置理论的全面分析,结合城市群空间经济理论;在评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得出了广义城市生态观的规划思维,并将此思维作为构建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2)建立了系统化的城市规划中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套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该体系融合了传统的土地利用思想,运用了城市群空间经济理论,并运用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思想,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使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成为一项持续的土地利用转换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三者之间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运用本研究风的基本方法,在评价规划区域全域土地产业用地适宜性的基础上,可以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让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从而使三个规划达到协调统一。这种思路具有显著的创新意义。 (3)提出了城市演进中产业用地适宜性的集约与动态评价方法 以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协调发展和协调演进为基础,提出了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用地适宜性的集约与动态评价的思维;并分别用实证和规范的方法,提出了产业用地适宜性的集约与动态评价的基本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301
本文编号:2592911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3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乐;;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2 盖文启,王缉慈;全球化浪潮中的区域发展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3 顾朝林;张敏;张成;张晓明;陈璐;汪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4 胡彬;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探讨我国城市化问题[J];财经研究;2000年08期
5 王雷;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评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温家宝;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工作 推进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J];城市规划;2000年02期
7 顾朝林;;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J];城市规划;2006年03期
8 朱英明;我国城市群区域联系发展趋势[J];城市问题;2001年06期
9 彭再德,宁越敏;上海城市持续发展与地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2期
10 王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丁万钧;大都市区土地利用空间演化机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龚勤林;区域产业链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方先知;土地合理利用及其综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92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9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