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江苏省生产力空间布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4 00:21
【摘要】: 生产力空间布局指生产力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和配置,更为具体的说,生产力的空间布局着眼于全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先决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利用区位条件发挥区域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文章分成四个大的部分,首先是利用生产力测算模型、集中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测算与分析江苏省生产力空间结构的各种参数,明确了江苏省生产力的布局现状;第二部分着重于研究生产力布局的空间结构模型,提出具有分形特征的区域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模型能够最有效的利用空间资源,但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具有最优分形特征的地区不一定经济发展的最好;第三部分重点研究了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功能优化,并基于协调度模型,研究了江苏省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功能优化问题。最后给出了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建议。 本文首次将大量的数量分析方法与模型引入到生产力空间布局的研究当中,构建了全新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的研究框架,全面分析了苏南、苏中、苏北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情况,在实践方便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图文】:

江苏省,生产力,城域,累加值


图中有个很明显的跳跃点,其原因主要是在 2000 年、2001 年、2002 年南通地区的生产力是属于由高到低顺序抽取累加值占全省生产力总量 50%的城域之内的,其累加值还稍微超出 50%,而 2003 年以后,南通地区的生产力已经不足以将其列在全省生产力总量 50%的城域之内。一方面,这与城镇区域的重新划分有关系 2003 年之后,南京、苏州、无锡、南通都划出了自己的市单位,这对统计数据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数据的变化与生产力在近两年大幅度的集中于苏州、无锡、南京等苏南地方有很紧密的关系。从城镇空间角度看,江苏省生产力总量的空间布局并不均匀。2000 年,在生产力比较集中的地区,近 38%的人口贡献了生产力的 50%。这种经济的集中性不断增强,到了 2005 年,在生产力比较集中的地区,近 21%的人口贡献了生产力的 50%。2003 年到 2005 年,生产力指数有略微下降的趋势,这与苏南地区人口的快速流动有很大的关系,人才向上海的扩散,流动人口加剧等。但是总体来言,从经济总量的空间聚集状态可以明显地看出,江苏省的经济中心在以苏州、图0.1江苏省2000~2005年生产力集中指数的变化

江苏省,空间经济,不均衡,空间结构


图 0.2 2005 年江苏省各市人均 GDP 与省人均 GDP 对比值图 2.2 可知,江苏省的空间结构发展不均衡,空间经济中心明。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是邻近上海的苏、锡、常地区。人均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荣;论中国崛起世界级大城市的条件与构想[J];财经研究;1995年06期

2 丁浩;;我国城市规模的经济学浅析[J];城市;2006年03期

3 刘斯康,王水嫩;用产业集群理论来规划新的产业布局[J];当代财经;2003年07期

4 王波;湖北省城市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孙海刚;;产业带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5期

6 刘继生,陈涛;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J];地理科学;1995年02期

7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8 管卫华,赵媛,林振山;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J];地理研究;2004年04期

9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8年01期

10 岳文泽,徐建华,颉耀文;甘肃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模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2597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97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1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