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合作模式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骏;关于中国城市化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袁欣;中国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5年12期
3 张可云;环京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探讨[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4 马先英,杨磊,沙磊;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5 蔡云辉;论城市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J];长白学刊;2003年04期
6 周彬;杨达源;董杰;唐继刚;;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南京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2期
7 王国清,沈葳;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模式关系辨析[J];财经科学;2005年01期
8 李一花;建立公共财政需理顺的几个关系[J];财经论丛;2000年05期
9 王万山,陈映;最优税制设计的经济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06期
10 肖文韬,刘淑娟;专用性资产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彭立明;;江苏区域发展中的科技转移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张海燕;杨宇飞;;深圳盐田港区港联动问题研究[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3 方强;;GIS支持下的发展空间分区评价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春洋;;区域空间增长结构:从双核主导到双圈联动——论双改革试验区背景下的大武汉经济区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英;林显强;;国际化是香港经济走向繁荣的“基石”——以旅游业发展为例[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静;;天津现代化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洪涛;白先华;;我国中部地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A];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维春;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非均衡与协调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陈小平;财政合理规模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蔡一珍;公共投资经济作用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4 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郭琳;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探索[D];厦门大学;2001年
6 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7 孔晏;政府财政职能模式选择与税费改革[D];厦门大学;2001年
8 邱慈孙;欠发达地区税费改革及理财治税策略论[D];厦门大学;2001年
9 丁巨涛;技术创新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苗连山;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辉;辽宁省地区差距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0年
2 杨艳云;人口生活质量研究——以济南市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庄兆洪;耕作制度地理信息系统[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4 王世元;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利用的战略思考[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5 郑永谦;粤港澳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6 艾大宾;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市场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方兴;历史文化与城市CI战略[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倪晓明;基于区域功能定位的凌水镇发展规划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9 张华;西部大开发与财政政策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10 陈浩;区域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603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03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