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8 21:47
【摘要】: 今天,整个世界正处在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联系紧密、交流频繁的时代。要素流动,经济跨国,贸易往来,科研合作,技术转移,政治对话,文化融合,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集聚整合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其中一个主要的、显著的表现形式,也是对其它趋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大趋势。从欧洲共同体到北美自由贸易区到亚太地区,国家、地区之间的联合发展方兴未艾,一个国家内部也呈现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大势所趋。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将大力提升长三角的整体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系统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都市圈理论、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等学科和理论,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基础。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特征及分类、结构、功能、环境、运行机制等,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关系,则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基于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的现状、问题、原因以及模式的分析,提出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展望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为长三角的持续发展、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以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贡献一份思想理念。 长三角是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地理概念和经济概念,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也必然是一个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在构成该系统的诸要素中,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固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行政区经济传统下,政府在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面的主导甚至主宰的地位和作用,绝对不容轻视和忽视。长三角区域文化传统的创新内涵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进而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持久的影响。 对人类来说,今天的创新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人类恰恰是要通过创新来试图拯救创新力似乎已经衰弱的自身。创新,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更不必说关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发达国家想通过创新保持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想通过创新赶上发达国家。今天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创新竞争。任何规模的区域也都想通过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从而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区域创新系统因此也是手段,不是目的。崛起,发展,超越,领先,保障永久性生存安全才是目的。 该论断特别适合于跨行政区性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势所趋的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是区域战略目标,而且是国家战略目标。阻碍一体化进程的任何人,任何势力,任何观念,任何体制机制和制度,总之,任何障碍性因素,最终都将被无情地彻底清除。为了全面而持久的繁荣繁华,除了联合起来,共同创新,长三角没有别的选择。早联合,早获益;晚联合,晚获益。全面彻底联合,方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图文】:

遥感影像图


图1长三角遥感影像图类文明的发展史,从昔日的四大文明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疆域始终是集中在大河流域与海岸带等水的迹始终是沿着水的边线而运行和转移,从流域文文明走向大西洋文明和太平洋文明。尤其是世界上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各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富庶之地。而地处长江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与最大的大洋(太结合部,而且位居我国18000公里长的“黄金海岸部,拥有“外通大洋、内联深广腹地”的优越自然区海”的便捷交通条件。地处长江口最前缘的上海,的关节点,,成为全国南来北往、西来东去的交通枢,并恰好处于正在形成中的东京、首尔、台北、香廊”的中点。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妍,张梅青;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论区域创新系统[J];北方经贸;2004年04期

2 曹孜;;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知识流动[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09期

3 曹孜;;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知识流动[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8年03期

4 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信用环境的营造[J];科研管理;2002年03期

5 彭灿;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科学学研究;2003年01期

6 田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演进与述评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6期

7 邹再进;郑治伟;;论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09期

8 刘锦英;;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8期

9 米新丽;李志博;米颖杰;;基于产业集群的河北省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现代商业;2011年09期

10 柳卸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布的研究[J];中外科技信息;200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俊英;张养梅;张晓春;车慧正;占明锦;马千里;俞向明;;长江三角洲地区背景区域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张强;陈家其;吴宜进;;长江三角洲历史旱涝与古里雅冰芯气候变化遥相关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郭坤一;于军;方正;赵健康;冯小铭;王润华;张于平;梁晓红;;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4 曹可强;;论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产业的一体化发展[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孙顺才;;未来海面变化对加剧长江三角洲地区洪涝灾害影响初步分析[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6 张振国;贾铁飞;;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圈的构建[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章波;濮励杰;黄贤金;周青;吕敏眸;李宪文;;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冯亚芬;魏少琴;贾铁飞;;区域旅游资源时空结构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9 许有鹏;于瑞宏;王一秋;罗贤;;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侯翠香;翁爱湘;;长三角地区科技期刊与科技经济发展探析[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二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改芳;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启动[N];中国证券报;2007年

2 记者 童海华;把国家要求充分落实到地方规划里[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3 张杰邋周建华;退税调整倒逼长三角经济转型[N];中国税务报;2007年

4 记者  唐春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合作(泰州)协议》签署[N];泰州日报;2006年

5 苏佟;长三角地区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N];中国信息报;2006年

6 宗边诗;强调积极扶持新兴数字创意产业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7 于德福;多项成果勾画“长三角”[N];中国矿业报;2003年

8 通讯员 苏日鲍 见习记者 范圣楠 李莉 记者 高杰;黄标车从哪条路撤退?[N];中国环境报;2010年

9 记者 周勇刚;长三角欲做亚太地区国际门户[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10 记者 丰曼;延伸友谊链条 促进共同发展[N];大同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国辉;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邓恒进;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研究——“四三结构”模型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唐厚兴;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溢出机制及溢出效应测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李松辉;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的测定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7 许继琴;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何燕子;基于农业科技园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9 曲然;区域创新系统内创新资源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赵付民;机构间网络与区域创新系统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莉俐;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方万斌;衰落地区产业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3 张艳;区域创新系统内部机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4 崔浩敏;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于洪深;我国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6 陈祖正;温州市技术创新政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马鹏龙;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评价[D];吉林大学;2006年

8 林超;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9 杨汝璇;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赵毓婷;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4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04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a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