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00:01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般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时,往往把我国划分问三大地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既有静态的不平衡,又有动态的不平衡。所谓静态的不平衡,是指在同一时点上考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它是多层次的,不同区域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即使在同一区域内部,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所谓动态的不平衡,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段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这主要分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至今两个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后一阶段注重效率,实行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这带来了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消极的影响主要是加剧了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从而引发了许多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很多的,既有布局和区位、历史、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从布局和区位的方面来看,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整个地区交通便利,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备,这对吸引外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中西部地区却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也差,尤其是许多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远离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心。从现行政策来看,国家实施了向东部倾斜性的政策,已成为一个重要原因。 国外政府在解决本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例如因地制宜地制定落后地区的产业政策,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先导,通过行政干预刺激落后地区的生产性投资,注意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合作,实行区域政策法律化等。 总体而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在改革开放前是实行的注重公平的平衡布局战略,但它带来了较低的效率;而在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是注重效率的非平衡布局战略,但它带来了区域经济发展严重的不平衡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则应是适度倾斜,总体协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适度不平衡的协调发展”的模式是较好的选择。这既是区域发展的战略模式的最佳选择,,又是缩小东西差距的现实途径。为此,要注意完善我国生产力布局机制和注重发挥落后地区的“后发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127
本文编号:2659278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1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群元;喻定权;;中国空间发展战略的演进、绩效与切入点[J];城市;2011年01期
2 胡媛;;浅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群元;曹诗国;;中国空间战略的演进、路径与绩效分析[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瑜;东西部资本形成、投资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鲁玉芬;中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59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5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