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20:58
【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其中,人口容量是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的一个最实际、最首要的问题。本文以人口容量为研究对象,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出发,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所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对该区域的人口容量现状做出了评价,并对其未来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旨在探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考察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在自然、生态、经济与社会状况的基础上,用相关和回归等多元分析方法,对其人口容量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反映自然环境的粮食产量变量,可以说明其人口容量大小的66.2%;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国民收入变量,可以说明其人口容量大小的55.2%。 其次,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现状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a.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将人口容量分为自然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及自然——经济人口容量;建立了现实人口与自然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的回归模型:P_i=4178.2+2.0643(0.7_rP_i+0.3_eP_i),并求得自然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的两个系数分别为0.7和0.3。结果表明: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主要是由自然环境条件所决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框架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b.根据现实人口与自然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的相对关系,分析了各县市人口与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调和度,在此基础上,,以相对偏差度为指标通过定量分析和评价,得出结论:从人口与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配置关系来看,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现状已极其不合理,人口压力十分严重。 第三,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的预测,采用趋势预测法,即用Logistic及Cubic曲线对该区1985年~2002年的人口、自然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及自然——经济人口容量进行了曲线拟合,相关指数依次高达0.9967,0.9050,0.6768,0.5940,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10余年中,除2015年经济人口容量过剩外,其余年份的自然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及自然——经济人口容量均严重不足。但从它们的发展趋势看,自然人口压力逐年递增,而经济人口压力及自然——经济人口压力却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第四,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在明确二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人口“生态活力”的新概念,建立了区域人口“生态活力”的指标体系,并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法,划分了该区域人口“生态活力”的类型,据此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中两轴四带”的不平等发展模式。 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市场进入“多看少动”期[J];证券导刊;2011年28期

2 王忠文;王光明;;试析我国城市化进程特点与借鉴[J];天津经济;1996年03期

3 刁丽琼;廖和平;秦伟山;;基于能值分析的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3期

4 陈景信;;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力的变动状况及其转移的动因[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5 乔盛;白宏涛;张稚妍;朱坦;;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7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贤彬;李向东;;具有人口容量限制的城市化模型[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2 班茂盛;王嗣均;;都市带人口容量:理论概念、国际经验与长三角人口趋势[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张岸;齐清文;徐莉;姜莉莉;;基于GIS的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土地承载力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根锁;张治国;;晋西王家沟流域治理现状与泥沙来源分析[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5 史敏华;;生态修复在晋西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的作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6 刘杨;刘剑;徐建刚;;从生态学视角看城市人口容量问题[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邹波;宁振东;王庭林;常文英;侯玉;张慧娣;;晋西退耕还林区花鼠生态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顾倩;;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人口容量预测分析——以杭州市域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学彬;;“控规”合理调控措施的探索研究——以长沙市为例[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10 张治国;张根锁;;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王家沟流域短历时暴雨分析[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尚慧辉;晋西工业集团公司揭牌成立[N];山西日报;2010年

2 记者 王鹏鹏 赵玉峰;隰县晋西革命纪念馆开馆[N];临汾日报;2010年

3 记者 郭健;晋西集团两技改项目在我市投产[N];包头日报;2011年

4 ;感悟晋西民居[N];山西日报;2003年

5 记者 徐虹;谨防资源环境承载“超限”[N];四川日报;2006年

6 组稿:隰县县委宣传部;站在新起点 实现大跨越[N];临汾日报;2010年

7 张本国;汾河飞彩虹 晋西添通途[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4年

8 记者 陈慕鸿 实习记者 吉志鹏;G晋西 行业发展带来机遇[N];证券日报;2006年

9 大通证券 董政;G晋西(600495) 受益京沪高铁建设[N];证券时报;2006年

10 韩晓东;找准支持切入点 力助企业增后劲[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阳;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董林水;晋西基岩山地与黄土丘陵区生态过渡带植被特征及生态恢复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3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4 段炼;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伍黎芝;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丽芝;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2 王宇慧;西部大开发中的西北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彭越;山地生态系统人口容量研究——以茂县龙洞沟流域为例[D];四川大学;2003年

4 袁辉;三峡重庆库区水环境适度人口容量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彭艳;我国小城镇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6 郑潇蓉;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D];重庆大学;2009年

7 陈志忠;邵阳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人口规模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8 黄传岭;区域发展中的人口承载力和适度人口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卉芳;晋西黄土区森林植被对嵌套流域径流泥沙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10 孙中峰;晋西黄土区坡面林地土壤水分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60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60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1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