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11:53
【摘要】:台湾地区作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台湾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省与台湾地区隔海相望,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自古以来就是对台交流的前沿和平台,如今承担起推进祖国统一的历史重任。 本文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为主要线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虽然,学术界对如何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展开了积极的探讨,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少有学者从法学的角度,从经济法治建设如何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进行研究,理论研究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从经济法学的视角,结合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于经济法治建设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推动作用,着重研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整合两岸及区域内各省市间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经济法治环境,以促进人员交流和经贸关系的发展,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实现祖国统一的最终目标。 全文共分为五章,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情况。首先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含义、发展目标、功能、性质等的考察,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省市,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三角洲,南接珠三角洲,西连内陆,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性质是同一主权国家内的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其次,运用经济学中马克思、恩格斯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贸易分工、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得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符合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我国众多经济区域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区,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明显的区别。再次,论述海峡两岸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的响应,通过以上三方面的研究为下一章打下基础。 第二章,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的需求。首先阐述法治及其内涵,法治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是包括着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统一整体。而法治国家是国家法治化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法治国家又是放大了的法治区域。再次,明确经济法治建设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经济法治的主要功能表现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区域内统一的市场体制,消除制度瓶颈等方面。最后,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的应然状态,明确经济法治建设的奋斗目标。 第三章,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实证考察。首先论述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现状,包括《反分裂国家法》对台湾问题的阐述,《立法法》对地方立法权限的规定,台湾当局关于大陆经贸立法,祖国大陆涉台经贸立法WTO框架内两岸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其次,分析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的主要表现:一是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不健全;二是区域内涉台立法明显滞后;三是区域内各省市地方法规政策存在冲突。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两岸经济结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内各省市地方利益冲突严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冲突,两岸间区域司法制度的差异。最后,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民党上台后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呈现出合作、对话取代对抗的特点,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新思维的法律化,外部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干扰。 第四章,首先回顾发达国家区域开发的历程,分析美国后工业化时代地区开发过程中的法治保障,欧盟及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法治实践,从中得到启示。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重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是加强区域经济立法;二是构建区域经济法治协调机制;三是建立区域利益补偿机制;四是完善区域内市场竞争机制。进而为论文第五章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法治协调机制建设提供了依据。 第五章,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的建议。笔者在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现状、障碍和原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区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明确政府职能,建设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各项建设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经济法治建设也不例外,因此明确政府职能,建设高效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完善区域经济立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区域经济合作氛围,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影响立法的主要因素,提高立法效率的途径,立法模式,立法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秩序、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对外招商引资、涉台投资、财政税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三是通过建立经济法治协调机制,化解区域内各省(市)间的利益冲突,激发各级政府创新能力,采取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整合区域内已有的司法资源,完善行政许可等措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法治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2.29;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骆炳峰;;对赣州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年01期

2 罗豪才;;为海西崛起喝彩[J];政协天地;2009年11期

3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J];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2008年03期

4 王三运;;着力打牢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精神支撑[J];福建理论学习;2006年01期

5 李瑞德;苏振芳;;闽台文化交流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J];统一论坛;2006年03期

6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福建人事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J];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2008年12期

7 戎章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蓄势而发[J];政协天地;2005年Z1期

8 林永健;;海峡经济区从构想到现实的政策建议[J];理论参考;2009年07期

9 林述舜;;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三农”问题[J];理论参考;2004年12期

10 本刊评论员;;聚心合力[J];人民政坛;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冀源溪;;推动黔中经济区发展的体制创新研究[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高全成;;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低碳经济 全面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目标[A];大关中发展研究(第四辑)[C];2011年

3 韩利学;;关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4 张晓峰;;发挥审计保驾护航作用 助推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基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审计定位和重点研究[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5 王义;孙涛;;深化半岛蓝色经济区府际合作的对策建议[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6 袁建岐;;加快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7 张强;;加强对接 统筹发展 打造快捷畅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大通道[A];第二届宝鸡天水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8 胡金荣;;关天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探讨[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琪;张清贵;;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地方政府关系研究[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10 徐建勇;;打造蓝色文化建设高地 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星球 刘丹青 陈舒平;政企合力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跨越发展[N];国家电网报;2011年

2 ;大福州:海西龙头正上扬[N];新农村商报;2011年

3 记者 吴建新;首钢布局海西经济区[N];中国冶金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陈巍;汕头:积极融入海西经济区[N];台州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对接海西 携手崛起[N];福建日报;2009年

6 记者 王永珍 戴艳梅;省领导会见台湾客人[N];福建日报;2009年

7 记者 潘绣文;黄小晶会见台湾客人[N];福建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海西作出新的贡献[N];福建日报;2009年

9 记者 黄戎杰 贺鹏 谢薇;开展两岸城市交流 促进区域全面合作[N];福州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黄云峰;温丽衢呼应海西乘势而上[N];福建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航欣;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俞建群;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新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宇;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刘永胜;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5 林强;发展沈阳近海经济区与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6 林强;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7 董凤丽;区域合作背景下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效益评价[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8 冯瑞;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李军;海陆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冯克印;鲁西南煤炭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茂兵;浙江南部地区融入海西经济区动力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刘忠;海峡西岸经济区背景下福建中心城市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陆珠英;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市场建设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4 林芳;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南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刘方原;基于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孙楠;沈阳经济区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8 张翠娟;沈阳经济区的战略定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冯雯雯;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张晶涛;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63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63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8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