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论红三角区域政府合作

发布时间:2020-05-17 10:52
【摘要】:在反思区域经济经济学主张依靠市场完善和政区地理学主张调整行政区划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囚徒博弈困境、集体行动逻辑和公用地悲剧理论,本文从区域行政的角度提出,以红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来推进红三角区域的共同发展,也即,要依靠红三角区域政府对区域整体利益所达成的共识,运用组织和制度资源去塑造区域整体优势。 区域政府合作的现实障碍主要表现于合作观念上的障碍,缺乏权威的组织协调机构、地方政府职能行使不当、地方干部考核“唯政绩”导向等方面的体制障碍和包括区域合作法律法规制度缺失、利益补偿制度缺失、区域信息互动制度缺失等制度障碍。 上述障碍因素的分析揭示了有效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必须从三个方面予以构建,即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实施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建立良好的合作制度。 政府是区域合作中的主要推动力量,在红三角区域政府合作中政府应当做到:在合作理念上,要树立共赢和协同的理念;在合作组织上,要设立权威的跨行政区的协调机构;在协调机制上,要使现有的联谊会发挥实质作用并完善合作章程;在考核机制上,要改革唯政绩的地方干部考核机制;在利益机制上,要构建红三角区域利益补偿机制;在合作制度上,要制定相配套的区域合作法律法规;在服务平台上,要构筑和拓展红三角区域信息互动平台;在合作领域上,要优先发展区域重点产业。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智勇;韦凌;;红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打造“3+1”新模式[J];大经贸;2006年01期

2 邓扬辉;;邓扬辉: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 推进“红三角”协调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06年03期

3 左磐石;红三角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构建[J];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阿高旗;加快“红三角”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统计与预测;2003年06期

5 李传忠,赵丽;借助泛珠三角平台 推进红三角的合作[J];商场现代化;2005年25期

6 周成名;关于红三角经济区域产业发展的几点看法[J];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7 左旭初;;侯德榜与“红三角”牌商标[J];中华商标;2009年10期

8 熊小青,朱昌彻;建立红三角生态政府的一点思考——浅谈三角经济发展中政府角色定位[J];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9 余志勇;红三角区域旅游发展协同论[J];特区经济;2005年03期

10 罗贞礼,黄璜;“红三角”地区之郴州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弘;王亚楠;;贵州省在区域合作框架下坚持“环境权”理念之必要[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2 王崇举;;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的区域合作[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胡武贤;雷明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制度创新[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田磊磊;;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构建研究——全球化时代东亚各国的占优发展战略[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海进;;借助场县共建舞台唱好区域合作大戏[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益伟;;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成渝经济区区域合作路径选择[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秦学;;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诸葛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西部律师业的影响[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陆兵;;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合作 努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巫锦国 邓海仁;红三角区域合作取得积极成果[N];韶关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邓棉生 通讯员 雷向阳;“红三角”合作势在必行[N];韶关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波 通讯员 邹云 雷向阳;顺应历史潮流的现实决策[N];韶关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潘文敏;区域合作结硕果[N];韶关日报;2006年

5 徐建华;完善合作机制 推进“红三角”区域发展进程[N];韶关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肖凯明 通讯员 陈昵;企业以诱人条件招揽人才[N];韶关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张波 通讯员 邹云 雷向阳;2005红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韶盛大开幕[N];韶关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熊建平 罗喜祥;让我们的双手握得更紧[N];郴州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张波 通讯员 邹云 雷向阳;解读“3+1”区域合作经济[N];韶关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魏生革 邓棉生;献计献策 共促“红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N];韶关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龙熙;中日韩可持续发展比较与区域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陈卓;新自由主义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3 曹阳;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都允珠;后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区域多边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胡仁霞;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程永林;区域整合、制度绩效与利益协调[D];暨南大学;2007年

8 杨军红;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汤山文;论深港经济合作的寻优选择[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岚;论红三角区域政府合作[D];中南大学;2005年

2 王芹;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帷洋;我国邮轮经济的区域合作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4 黄士凡;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基础、障碍与对策[D];厦门大学;2008年

5 林镇鸿;泛珠三角工业共同市场的开拓与建立[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6 王建勋;中国对外政策中亚洲意识的发展及影响[D];青岛大学;2006年

7 游姝琪;闽、浙、赣三省毗邻区跨区域合作的机制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8 高景楠;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9 宝勒尔;蒙古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与“东亚共同体”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68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68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5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