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人才孵化双螺旋模型与仿真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72;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超;朱祖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振兴三明工业基地的道路选择[J];价值工程;2006年01期
2 洪燕;;制度集聚:我国高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新解释——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6年04期
3 陈柳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4期
4 ;工业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5 张晓晨;;济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存在问题探究[J];中国商贸;2009年14期
6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年02期
7 魏守华,邵东涛;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06期
8 李如义;复兴武汉——武汉二十一世纪可能崛起成为世界十大超级城市[J];湖北财税;2003年17期
9 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10 胡昱,刘文俭;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以青岛电子家电业为例[J];桂海论丛;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4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江激宇;张士云;王晓润;鹿亚飞;;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10 张超;;基于廊坊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时晓玲 通讯员 韩树林 苏艳丽;深圳职院多途径培养创业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郭王 兢辉 晓曲;“530”,一座城市的请柬[N];无锡日报;2009年
3 胡武 本报记者 刘宏;高校要培养创业人才[N];江西日报;2002年
4 ;为海归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优质服务[N];无锡日报;2009年
5 记者 薛婧 韩丽平;哈尔滨 多措并举助推创业人才培养[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复旦大学教授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张军;教育资源结构失衡影响创业人才机制形成[N];消费日报;2011年
7 毛庆 马金;“南京321计划”集聚重量级海内外科技创业人才[N];江苏科技报;2011年
8 常组宣邋王艺;海归人才携项目纷至沓来[N];常州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根荣;我市启动海内外英才引进计划[N];金华日报;2010年
10 ;高淳:吸引科技创业人才 发展软件集聚产业[N];新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聪颖;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人才孵化双螺旋模型与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10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晓亮;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4 原春婷;长垣防腐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大学;2010年
5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7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8 陶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星烨;基于产业集群的宜丰竹产业竞争力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岳军;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69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69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