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人才孵化双螺旋模型与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20:44
【摘要】: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不仅极大地推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增强了区域产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研究显示,产业集群集聚了大量创业人才,为创业人才孵化提供了重要的创新与资源环境,创业人才集聚则成为产业集群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根本动力因子。两者之间的互动所带来的独特竞争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因此研究产业集群与创业人才的互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依据组织学习理论,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产业集群发展对创业人才的孵化机理,建立了产业集群知识资本促进创业人才孵化的理论框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产业集群内部与外部知识联系与创业人才的孵化存在正向因果关系,利用信息融合DSmT理论将集群内、外部知识源对创业人才孵化的影响力进行了定量测量,构建了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过程模型。基于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拉动与挤压效应,运用集体学习的多层次理论方法,提出了产业集群知识融合的四个层次,并进行了试调研和正式调研,构建了产业集群知识融合对创业人才的孵化模型。 其次,依据产业经济理论,运用实证分析法与仿真技术,研究创业人才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动作用,归纳了创业人才以优化知识资本配置和推动技术进步两种方式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创业人才对产业集群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作用机理。运用旋进方法论,通过螺旋线系规律假设,在实证基础上验证了创业人才将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转化为资本竞争力的中介作用,分析了创业人才推动产业集群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基于创业人才的示范作用与带动效应,通过建立创业过程与知识资本化实现—带动与推广—知识经济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过程模型,从知识溢出的视角,构建了创业人才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数值模拟仿真,验证了创业人才的创业机遇开发、知识资本化与稳固新创企业行为的非独立存在性,论证了创业人才对其他创业者的带动效应与对产业集群整体技术升级的推动力,构建了创业人才推动产业集群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过程模型。 再次,依据熊彼特的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通过实证研究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创业人才的孵化均衡值,以及创业人才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方式。运用回归分析法计算得出产业集群与创业人才两种互动模式,以及互动系统偏离均衡的自动校正速率,证实了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与创业人才孵化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与互动机理。 最后,根据产业集群与创业人才的互动机理,运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进行判别,运用自组织GMDH算法筛选出最能表达产业集群资本要素与发展水平的数据类别,导入BP神经网络进行仿真分析,构建了互动经济预测系统,解释了两者关系中的非线性因素。运用物理学中自由涡与强制涡的原理,提出了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人才孵化不同互动方式中的需求型螺旋与供给型螺旋,构建了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人才孵化的双螺旋互动模型。 本研究所提出的针对创业人才孵化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观点是对现有理论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基于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更加贴近现实的呈现了两者之间的互动作用关系,构建的双螺旋互动模型为我国产业集群与创业人才的互动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72;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超;朱祖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振兴三明工业基地的道路选择[J];价值工程;2006年01期

2 洪燕;;制度集聚:我国高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新解释——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6年04期

3 陈柳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4期

4 ;工业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5 张晓晨;;济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存在问题探究[J];中国商贸;2009年14期

6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年02期

7 魏守华,邵东涛;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06期

8 李如义;复兴武汉——武汉二十一世纪可能崛起成为世界十大超级城市[J];湖北财税;2003年17期

9 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10 胡昱,刘文俭;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以青岛电子家电业为例[J];桂海论丛;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4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江激宇;张士云;王晓润;鹿亚飞;;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10 张超;;基于廊坊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时晓玲 通讯员 韩树林 苏艳丽;深圳职院多途径培养创业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郭王 兢辉 晓曲;“530”,一座城市的请柬[N];无锡日报;2009年

3 胡武 本报记者 刘宏;高校要培养创业人才[N];江西日报;2002年

4 ;为海归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优质服务[N];无锡日报;2009年

5 记者 薛婧 韩丽平;哈尔滨 多措并举助推创业人才培养[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复旦大学教授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张军;教育资源结构失衡影响创业人才机制形成[N];消费日报;2011年

7 毛庆 马金;“南京321计划”集聚重量级海内外科技创业人才[N];江苏科技报;2011年

8 常组宣邋王艺;海归人才携项目纷至沓来[N];常州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根荣;我市启动海内外英才引进计划[N];金华日报;2010年

10 ;高淳:吸引科技创业人才 发展软件集聚产业[N];新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聪颖;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人才孵化双螺旋模型与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10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晓亮;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4 原春婷;长垣防腐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大学;2010年

5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7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8 陶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星烨;基于产业集群的宜丰竹产业竞争力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岳军;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691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691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a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