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城市化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图文】:
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区域城市化区域化的核心,即其节点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与区域化是指较发达地区随着产业发展、功能提升、规模扩张程,这一过程产生了新的城市—区域空间形态。[1]城市的加强,是城市化不断自城市中心向其周围更广空间范其功能上表现为要素、产业、人口、设施等在区域空间散;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为点(城市)—面(区域),表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包括城市区域产业一体化、空间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等。
即通过一定区域内多个城市的深度聚合,,构筑大城市群,从。[2]区域城市化实际上是伴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间集聚——扩散相互作用的逐渐增强,促进区域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区域化相同,都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是城市发展所依托的基域发展的核心,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城市大都市区(图 1-2)、城市群(图 1-3)等空间实体的形成。东北地区成熟的地区主要为三个中心城市的大都市区(沈阳大都市区、长春都市区),城市群体则包括辽中城市群、沿海“五点一线”,吉林中市群(带)。外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城市区域化与区域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快城市区域化与区域城市化也是实现城市与区域协调、整体发展的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完世伟;;中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08年05期
2 李养兵;潘立新;;滁州市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关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10期
3 邓进;;城市化滞后:中部崛起的瓶颈[J];改革与开放;2006年03期
4 邓炜;城市化滞后对工业化发展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张蕾;把脉我国城市化[J];市场经济导报;2000年09期
6 李拓;;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问题探讨[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许顺才;;江南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土地集约化进程调研小记[J];城市规划通讯;2005年06期
8 罗来武;;推进城市化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J];当代江西;2005年05期
9 宋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问题剖析——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赵振军;城市化问题上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J];理论前沿;2005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慧德;;我国热区农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陈荣;;关于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3 何晓艺;;贵州城乡协调发展浅析[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周劲松;;分享发展成果,共同协调发展[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敏文;;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建敏;马晓萱;;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问题的探讨——从空间的角度进行透视[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潘定才;叶复萌;黄卫华;;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0)[C];2010年
8 袁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曹文华;何星;韩崇昭;万百五;;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决策支持的研究[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10 刘盍松;马士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东中西部互动 促进协调发展[N];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5年
2 杨鸿袁、记者 高吉全;新唐山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N];解放军报;2006年
3 洛桑才让 乔睿;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N];青海日报;2007年
4 李仁杰;九龙坡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N];中国商报;2007年
5 戴言;统筹浙江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张毅 陈天湖;保持机电产品进出口稳定协调发展[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7 中国网通集团总经理 张春江;坚持协调发展,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N];人民邮电;2005年
8 宋菲;加强“纳入”实现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N];中国国防报;2005年
9 赵登华;促进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要有新思路[N];经济日报;2003年
10 申正;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N];农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罗丽;西北过渡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章志刚;现代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6 张凯;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蔡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8 王威;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程培先;会计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10 张晓红;我国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军;东北地区城市化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孙婧;中国工业园区的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3 欧小媛;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张羽;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樊贵莲;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制度协调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6 孙淮中;苏锡常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王安洪;哈尔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薛娜;西北地区道路运输协调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闫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职能重塑[D];西北大学;2002年
10 张洪华;沿海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78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78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