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02:45
【摘要】: 区域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的拉动作用,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模式的正确选择。天津滨海新区经过10多年的开发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区域经济发展被纳入了“十一五”国家发展战略中。随着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变,其产业应该如何发展才能更好的加快其经济的增长成为众多学者日益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介绍了产业发展模式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滨海新区的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优势及其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滨海新区现在走的是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从各产业对当地GDP的拉动和贡献以及外商投资对产业变动的影响等方面对滨海新区的各产业发展与浦东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又通过相对比较原理的运用,证明滨海新区的产业发展可以参照浦东的成功经验,但并不能完全照搬浦东的发展模式。最后针对滨海新区的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其应该坚持“二三一”产业发展目标,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发展模式,但同时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应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大力加强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了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其次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结合霍夫曼指数分析了滨海新区工业的发展阶段;第三比较分析了浦东与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并结合实证分析总结出浦东产业成功发展的经验、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运用定性分析提出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发展路径及对策思路。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运用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比较分析了浦东与滨海新区的产业发展,总结得出滨海新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第二本文把霍夫曼指数运用到滨海新区第二产业的分析当中,得出了滨海工业发展的霍夫曼指数,实证说明滨海新区的工业处于高级阶段;第三针对滨海新区的产业发展的特点及问题给出了自己合理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并提出了其经济、合理的产业布局。
【图文】:

浦东新区,三次产业,情况,增加值


第三章滨海新区与浦东三次产业发展水平比较分析的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化,到2006年,,浦东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分别为0.25%49.25%;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分别为0.38%、69.92%和29.7%。滨海新结构比与浦东新区产业结构比差距拉大,差别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低于浦东新区19.55个百分点。浦东新区自开发以来,围绕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目来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高于第一产业。产业的增加值逐年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平分秋色。进入新世纪,区和滨海新区的主导产业均为第二产业,但是,浦东新区将会在不久的未来构质的跨越,即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将超越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重,达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而滨海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仍需要较长的时期。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年02期

2 韩明;GDP与三次产业贡献的统计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04期

3 车维汉;“雁行形态”理论研究评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2679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79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5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